兮兮秋風的吹拂之下,晉國的“下軍”和“中軍”拔營離開“交剛”,一支向南,一支向北,踏上了各自的征途。
因為程滑有意透露的關係,呂武知道了一些情報。
他們過了大河就會被拆分,每一個“師”自己單獨對白翟發起攻擊行動,不是一整個“軍”一直湊在一塊。
如果戰事順利的話,晉軍還會再次進行拆分,以“旅”為單位四散而開,針對白翟進行地毯式的掃蕩。
呂武走了一段距離,發現“下軍”的行軍路線自己很熟。
那就是他們上次的撤退路線!
沒過大河之前,不存在什麼危險性。
大河東岸的狄人平時並不渡河。
而這個並不是單純地懼怕晉國,只因為狄人也分為很多支。
大河西岸的狄人皆是白狄。
大河東岸的敵人則是有白狄也有赤狄,只是赤狄基本上被晉國打殘了。
他們要是進入對方的場地等於是在搶牧場,也會爆發戰爭的。
目前的赤狄與各種戎人進行混居,外人其實很難分辨他們的民族成分。
“下軍”是從一處淺灘來到大河東岸,一路上並沒有遭遇任何的敵軍,甚至連部落都沒找到一個。
霍遷笑嘻嘻地說:“此皆為我等之功。”
好像……,還真的是!
他們上一次深入胡人地盤,一陣燒殺搶掠不說,消滅了不少胡人的武裝力量,又迫使胡人的部落向更北的區域遷徙,導致大河東岸的胡人部落都遷徙走了。
呂武不得不想道:“要是上報的話,能被當成功勞嗎?”
來到大河的西岸,晉軍深入十里之後開始進行分隊。
作為“下軍”軍將的韓厥,他親自統率兩個“師”行走直線。
呂武所在的這個“師”被委派了向西北的路線。
另外兩個“師”則是向南而去。
等於說一個軍團的五個“師”原本是捏成了拳頭,變成了五指伸張出去的姿態。
呂武上一次就沿著大河的河灘撤退,向北上百里的地圖已經點“亮”了。
只是,那麼久的時間過去,地形改變也不會太大,但無法預測是不是有部落在放牧中遷徙過來。
一個“師”向西行軍十五里,停駐在一個山腳下休息。
程滑按照慣例召集麾下的五名旅帥。
“此地往前皆為高坡,樹木密集,山澗交錯。”呂武正在充當參謀角色,沒有地圖只能進行口述,說道:“若有敵必在山間平野,難以悄聲無息侵入。”
其實這裡就是現代的陝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