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曠,晉國第一音樂家啊!
他是一個生下來就眼睛看不見的盲人,以天生殘疾的身軀,能夠成為一名很厲害的音樂家,並且非常博學多聞。
這是一位因為制止國君聽“亡國之音”而青史留名的人物,還是“師曠之聰”這個成語的主人公。
什麼是“亡國之音”呢?其實就是一種頹廢、柔弱的樂曲,聽了就能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
要這樣算起來,現代多的是“亡國之音”,甚至還有更騷的。
所以,亡國其實跟音樂無關。
可是古人並不這麼看,尤其是在音樂十分神聖的春秋時期。
呂武看到的師曠是一名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睜開的一雙眼睛看去蒙上了一層白膜。
用現代的醫術來判定,師曠其實就是出生就有白內障這種病,只是醫術不發達,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成了盲人。
“武?”韓起看呂武一直盯著師曠看,覺得是一種非常失禮的事情,喚了一聲吸引呂武的注意力,說道:“此間風大……”
呂武對韓起點了點頭,解釋道:“我聞有樂師名曠,羊舌氏,知六律,能辨五聲。今聞其名見其人,喜而失態。”
“我亦聞陰武子,於沙場手刃秦兵數百。”師曠看不見呂武,卻是能面向呂武,一邊行禮一邊說道:“固有此行。”
不是隻殺了數十嗎?
怎麼成了數百???
他其實也是一名貴族,為羊舌氏。
呂武知道師曠,主要是對那一句“聞絃歌而知雅意”的印象非常深刻,特地去找出處。
既然是羊舌氏,為什麼又被稱呼為師曠?
就好像明明有荀氏,為什麼又別出一箇中行氏一樣。
師曠這種情況,其實就是職業的才能太大,用職業的字首來連著名一起稱呼,表示認可和讚賞罷了。
作為東道主的呂武不能忽視其餘的“師”,親切地一一見禮之後,邀請他們上了馬車。
歸途中,韓起與呂武同車。
“武,未曾見如此奇人罷?”韓起說的是有一雙白色眼眸的師曠,笑嘻嘻地說:“起初得見,亦詫之。”
呂武可算是知道韓無忌和韓起為什麼是兄弟了。
因為他倆一樣,屬於嘴巴不把門的。
“起,慎言。”呂武很無奈地說:“師曠名傳國中,不可落下話柄。”
韓起則是很無所謂地說:“此車僅我與武,何人外傳?”
所以,青這位御手不被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