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民之中,能算作勞動力的,大概是七千左右?
等於說,呂武其實也就只有一萬五千左右的勞動力。
幸虧的是,武士也有自己的家人,他們同時還有屬於自己的奴隸,平時沒有薪水,出征也是自己進行武裝和帶上消耗。
只要呂武能夠負擔起武士立功後的賞賜,服役不逾期的話,支撐還是能支撐一下,但稍微發生天有不測風雲的事,超大機率就要一下子崩盤了。
而韓氏和魏氏,不算屬民的話,擁有的奴隸多的達到近十萬,少的也有七萬多;武士方面,韓氏足有兩個師(1.3萬人)還多,魏氏則是超過一個師(6500人)的編制。
韓氏是卿,但不是實力最強的卿。他們才剛剛站穩腳跟,處在穩健的發展期。
魏氏則是大夫,有了競爭卿位的實力,卻還差上那麼一點點。
一箇中等貴族的家族,哪個不是武士數千,屬民至少數萬,奴隸也超過一萬以上?
所以了,老呂家哪怕是被韓氏、魏氏和兩個趙氏“奶”了一波,實力和財力方面其實還相當薄弱。
來自不同家族的武士,他們擅長的側面都不一樣。
比如,來自韓氏的武士,他們看著並不多麼魁梧或精悍,大多數是專攻射術,以至於看去手臂都有點長;魏氏的武士則是一個個看著壯實,身材方面也是顯得高大,走的是近身肉搏路線;趙氏的武士……
呂武真看不出趙氏的武士到底最為擅長什麼。
來自趙氏的武士,他們好像什麼搏殺技巧都會,卻又都不是那麼的精通。
呂武有那麼點先入為主的認為,主要是趙氏還沒有“點亮”自己的天賦技能,思考要不要將來自趙氏的武士培訓成為騎兵。
只是,現在的戰爭,幾乎看不到騎兵的身影。
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強大,首先看的是能出動多少輛戰車,以至於有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這些用來專門稱呼強國的名詞。
這年頭,出去吹噓的話,講的並不是自己的國家能集結多少騎兵或步兵,開口閉口講的是自己的國家能出動多少輛戰車。
而他們講戰車,其實是將戰車的配套,也就是多少步兵給涵蓋了進去。
當然,呂武計算的是武士,不是甲士,兩者的區別很大。
“彬。”呂武將宋彬召喚過來,問道:“何處可購馬?”
宋彬在老呂家主要負責軍事,一聽就很高興地答道:“少可往霍、新田;多需至北之疆,或尋秦。”
咦!?
晉國和秦國、白狄都是對頭了,還能展開貿易?
其實這真沒什麼。
國家之間打生打死,生意還是照常做。
並且能做生意的無一例外,都是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