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耕作主要是播種菽、稻、黍、稷、麥。
北方栽種會主要選擇菽和稷、粟。
菽就是各種豆子的總稱。
稷別名為粢米,十分適合在旱田栽種。
粟則是穀子,處理之後成小米。
豆子則是黃豆、黑豆和紅豆、毛豆……等等。
呂武的幾名夫人嫁妝中包含了很多的種子,他又在新田購置了一批。
老呂家的種子方面不成問題,要看的是在什麼樣的田地裡栽種什麼種子。
而這些呂武就沒去幹涉,主要是交給擅長農事的家臣。
他親自負責的是灌溉系統的規劃。
這片區域邊上就是汾水,有著很多從汾水分支出去的溪流,其中就有多條溪流貫穿著“陰”地的平原。
老呂家需要乾的就是規劃好怎麼挖掘水渠。
呂武親自巡視下來,跟家臣討論之後,再次進行了分工。
春季就是一個異常忙碌的季節。
產業少的人,才能得到空閒。
有恆產者,誰都要像個陀螺似得,忙了個團團轉。
呂武在指揮過程中發現了一點,來自趙氏的奴隸真不是什麼幹農活的好手,韓氏的那些陪嫁奴隸才是最能幹農活的那一批。
而趙氏的奴隸,他們在進行工程建設方面卻是完勝韓氏的奴隸。
魏氏陪嫁的奴隸則是什麼都會,卻又什麼都不是那麼精幹。
當然了,不管這些奴隸之前屬於誰,他們現在都是老呂家的了。
幹農活就是一個枯燥的重複過程,並且全程風吹日曬,又是蚊蟲叮咬,苦得很。
等待春耕完畢,剩下只是先期搞出灌溉系統,呂武的精力可算能抽出來關注家族武力方面。
在出徵之前,呂武麾下正兒八經的武士只有五十多名,算上提拔進行訓練的領主臨時武裝,也就是一百二十人。
去了一趟新田結個婚,他麾下的武士增加了一千六百名。
等於他爵位得到晉升,封地得到了擴增,麾下的武力也見漲了。
攏共一千七百二十名武士,需要配置將近三萬五千的勞動力,才算是構造合理。
呂武名冊上的奴隸的數量約有八千人,屬民則是一萬五千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