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過了一遍已經寫了的內容後,蘇遠山雙手放到鍵盤上,但卻沒有繼續打字。他思考了一會後拿起電話,給段勇平撥了過去。
隨後,他站起身來,走向段勇平的辦公室。
……
“國內的工業產值雖然一直在增長,但現在明顯可以感覺到,西方的投資方向有朝著東南亞繼續轉移的傾向。”
段勇平辦公室內,他和蘇遠山坐在茶几上,應蘇遠山的邀,聊著國內企業的現狀。
“嗯,隨著國內gpd不斷提高……”蘇遠山接過段勇平的話,頓了頓,一攤手:“好吧,其實就是國家持續放水。”
段勇平哈哈一笑:“工資也水漲船高。”
“對,工人,特別是加工廠的工人待遇也在提高,而且國家也開始強制執行五險一金制度……坦白說,對於最下游的組裝環節而言,國內的用工成本已經比不上週邊那些國家了。”
“所以你擔心產業鏈在資本的驅動下向東南亞這些低用工成本地區轉移?”段勇平望向蘇遠山,他瞬間便洞悉了蘇遠山的想法。
蘇遠山皺起眉,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我當然不擔心整個產業鏈轉移——從90年代算起,哪怕從90年代末期起,到現在雖然才十幾年,但已經形成了完全規模的產業鏈——雖然是加工型居多。”
“首先,它是建立在十幾億人口精挑細選下形成的,我們擁有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工業規模和產業叢集。”
“其二,我們國家的產業鏈,或者說資訊時代的產業鏈,是我們在進入到資訊時代的同時培養起來的——譬如智慧手機產業鏈,便是我們培養起來的,而不是單純的接受誰的工廠或者技術的轉移而來。智慧手機產業,在我們國家已經根深蒂固,形成了生態圈。其他國家,永遠不可能搶走。”
“其三,我們的產業鏈背後有十四億人口的市場進行兜底。而不是單一的出口型加工——周邊哪個國家能夠做到既能提供廉價勞動力,工業生產能力,又能提供廣袤市場的?沒有。”
“所以,要完整地把國家整個產業鏈搬走,除非整個東南亞乃至南亞凝成一股繩的來搶,而且還必須有我們國家的行政力度……否則根本沒有機會。他們最多,也就是搬走個末端不需要技術含量的組裝環節。”
“但目前國內的發展還十分的不平衡……就算是組裝環節,對於國內某些地方,也是香饃饃。”
說著蘇遠山嘆了一聲:“所以現在的麻煩就在於,我們要如何在鞏固產業地位的同時,保護住國內的工作和就業機會。”
段勇平認真地聽著,此時也皺起了眉頭,沉思了數秒後他認同地點頭:“確實,而且我說一個反直覺的現象哈……”
“你說。”
“我認為,基於網際網路的技術進步,行業模式的增加,看似可以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譬如我們現在正在從農業國走向工業國的路上,大量的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工廠打工,同時也推動城鎮化的進行……但實際上,失業人口是在增加的。”
段勇平一邊思考著,一邊斟酌道:“農民離開土地容易,回到土地就難了——但我們不要忘了,技術進步的背後,從來都是伴隨著失業。當技術對就業崗位的貢獻低於了城鎮化過程中的新城鎮居民後……那失業就會變成必然。”
蘇遠山一拍大腿:“就是這個道理!”
段勇平微微一笑:“就拿簡單的網購舉例,我明顯感覺到,隨著這幾年網際網路購物的興起和被接受,實體的店鋪生意越來越困難了——特別是服裝,小玩意之類。春節的時候我回了趟老家,發現縣裡以前的那些買小玩意的一元店什麼的全沒了,服裝店也少了一半。而且線下的手機鋪和家電鋪子也少了很多。”
“線下電器城也會被線上商城幹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