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武俠修真>歸真錄> 第二十八章 隴右(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八章 隴右(二) (1 / 3)

“儀鳳三年(公元678年)的時候,劉審禮將軍在承風嶺被俘,我們玄戈營僅存的四十二人打算趁亂連夜突圍,結果中了埋伏,四十二人中活著出來的僅僅只有八個人,回鄯州的半路上,我們又遇見了吐蕃的散兵,八個還活著的人裡面又有四個丟了腦袋。我因為斷了一條腿也和張昭武將軍他們失散了。最後,拖著一條廢腿,硬生生趴了將近半個月,終於回到了鄯州大營。結果,唉,剛一回營中,我就聽說宣節校尉張昭武私自出營當了逃兵。我當時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在承風谷那麼難的日子都挺過來了,而且還殺敵有功,他加官進爵是肯定了的。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會當了逃兵呢?唉,你知道張將軍後來怎麼了嗎?”

張念心聽罷搖搖頭:“我也不清楚,只知道他和那個道士跑到終南山修什麼樓觀道去了,然後過了幾年又跑回了家,生下了我沒多久後,又一個跑到武夷山去修行,我四歲的時候又回來了,待在家中教我武功,一直到現在。”

易順華擺擺到:“嗨,他多半是當時又莫名其妙的發病了。”說著他望了望張念心的衣著打扮,嘆到:“哎呀,你爹混的可真好啊,當年我們還睡一個營帳呢吃一個鍋呢,現在你這身我家那倆丫頭怕是碰都不敢碰。”

張念心看了下自己這身裙子,尷尬到:“你誤會了,朝廷把府兵給荒廢后,誰家不是光景淒涼。我這身衣服還是我結識的一個大家閨秀送給我的呢。”

“那這桌菜…”

“我殺了一窩土匪搶的不義之財,為這事我差點被弄的蹲班房。哦,對了,”張念心取出那幾封索要物資的家書說到:“我有件事情想要問您,為什麼這些家書寫的如此粗糙,幾乎全是索要錢糧的。”

一聽這話,易順華臉上的表情頓時變了,咬牙切齒,又悲又憤,似乎是想起來某個苦大仇深的醜人。

張念心不禁有些疑惑問到:“怎麼了?難道二三十年前的府兵就已…”

易順華點點頭,說到:“對,張丫頭,你身為軍戶後人,應該知道我大唐的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內容。”

張念心說到:“凡大唐子民者,無論男女老少,授地三十至四十畝,花甲時取走其中一半,身隕時收回。凡軍戶者,農忙時耕地,閒時軍練。遇戰事需由折衝府調動前往軍中,凡從軍者,需自帶軍械糧草,餘者由軍中補全。凡從軍者,無糧餉軍資,但是可以免去賦稅。如若不出男丁從軍者,需繳納人頭金。”

易順華點點頭,說到:“你說的對,但是分地時,各個地方的狗屁當官的,層層盤剝,卡吃要拿,能分到的地大多隻有十幾畝,我家也是如此,縣官說好的三十畝地,實際只有十來畝地,我堂姐家因為沒有男丁更是直接一畝地都沒有天天靠打長工過活。這要是平日裡到也罷了,起碼有個一畝三分地還能勉強過個日子。然而,不知怎麼的我們鄉里不知怎麼回事突然來了群和尚,說什麼奉皇帝的命要蓋寺廟,還非要搶我們的地。你們那裡是不是也差不多?”

張念心點點頭,“對,我們那裡也是差不多。”

“哼,果然天底下都一個樣,那幾個和尚鬧完後,縣裡的幾個富戶又說要借我們的地,說是借,其實就是明搶,從來沒見還過。今天借一畝,明天借兩畝,沒過多久,我們就沒地種了,只能租他們的地種,日子也是一年比一年苦。等到吐蕃那邊開打的時候,朝廷來徵我們,不然就要加稅。我們本來就沒有地種了,僱主就能剝我們一層皮了,我們哪來的錢給他們交稅?所以,我們縣裡那些軍戶跑的跑,散的散的散。”

張念心嘆口氣到:“唉,和我家一個樣,本來我娘還以為只有邊軍才會那樣呢,結果不到一年我們那邊也一個樣了。”

易順華喝了口酒,接著憤憤不平的說到:“可總歸是有跑不了捨不得跑的啊?我們家就是一戶,沒辦法硬著頭皮上吧。但是府兵出征,是要兵器乾糧的,可是平常我們有地的時候出一次徵湊齊這些東西都難,更何況沒地的時候?於是我們玄戈營的不少弟兄都只能挨著餓,忍著痛,硬撐著到大營指望他們發些軍糧接濟一下。然而,當府兵是沒有軍餉的,按量發配的那點東西也是杯水車薪。更糟的是,軍中對於你帶著的物資是要檢查一遍的,帶不夠的直接軍法處置鞭四十下。結果這樣一弄,承風嶺一戰,我玄戈營三百多個弟兄有一半還沒開打就已經走不動路了,剩下的餓著肚子,沒有好鐵甲,披著破皮甲,拿著生鏽的橫刀吐蕃蠻子拼命,能不輸嗎?”說到此刻,易順華激憤的拍著桌子大叫起來。

“噓!”張念豎起手指示意她小聲點。

易順華平復了下心情接著說到:“我僥倖撿得一條性命後,回了老家,發現我的父母和老婆都被餓死了,只留下來一個兒子,原來我離開的那幾個月家裡錯過了春耕,一年沒有存糧,又發了旱災,幾個大人就把剩下糧食全都留給了孩子,等我回來的時候,他瘦的啊,和灶裡的柴火一樣。”想起悲傷往事他昏花的老眼又留下幾行的眼淚。(為了防止別人說我汙衊大唐盛世,我再貼一下那段記載: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四月,關中饑饉,鬥米三百,將幸東都(洛陽),留太子監國”,“五月,東都霖雨,乙卯,洛水溢,溺居民千餘家。關中先水後早蝗,繼以疾疫,米鬥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資治通鑑》。看好了,當時的都城洛陽都是這般景象,地方上還用我說?我再重複一下那句話:在生產力不足的封建王朝,再好的盛世底層的百姓也是該苦的苦,該慘的慘。當然,我不是說唐朝不好,只是說明一下,唐朝不是現代人yy文裡的那個人間天堂)

易順華又接著說到:“後來我年老了,朝廷說要收我的地,我的地早就被搶了,哪來的地給他們。新來的縣官一點也不講情面,直接派人搶了我的房子抵著。我只能帶著兒子背井離鄉,四處叫化為生,沒幾年兒子也餓死了。你現在明白,那些家書裡寫的為什麼全是要錢要糧的事了吧?因為除了這些他們天天寫有現成的,當時那種情況根本來不及寫其他的,反正能把話寄回去就行,就全當給家人留個念想。”

張念心聽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過了一會兒說到:“我為了找家書的來歷,和一群人約好了在蘭州會和,他們是應募兵令去隴右參軍的,您有什麼…”

“啊?”易順華,指了指自己,說到:“你問我的意思?就一句話,勸他們別去,用古話來說就是:好男兒不當兵。”

張念心一皺眉,“怎麼,您後悔當年參軍了?”

“後悔?”易順華搖搖頭:“我哪來後悔的資格?不去我早餓死了,”隨後他目光堅定,說到:“但是當了張將軍的部下,和他一起上陣殺敵保家衛國我一點也不後悔。只是,辛苦拼殺半輩子到了落得這番沿街要飯被人欺辱連女兒都養活不了的結果………唉,我感覺我們這些人啊在大唐眼中啊就相隔年的臘肉,窮的時候拿我們填肚子,等我們爛了,就把我們從繩子上剃下來,連個體面都不給留一點。”

張念心聽罷,想起亦是惆悵無比,不知未來的方向在何處,是走父親的老路還是在江湖繼續流浪下去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