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四零五六章 被古董外行小瞧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零五六章 被古董外行小瞧了 (1 / 3)

張天元仔細觀察手中的這個茶盞,在他看來,這是諸葛大師拿來的東西,應該不會太爛。

茶盞高6.5厘米,口徑9厘米,造型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壓出內凹的五條稜線,形成五個花瓣的界線效果,茶盞內外素面無紋;

盞託高3.4厘米,口徑15厘米,仿荷葉形,薄薄邊緣四等分向上翻卷,極具被風吹卷的動感。

盞託中心內凹,剛好穩穩地承接茶盞,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開的整體,構成了一幅輕風吹卷的荷葉載著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搖曳的畫景。

整個託盞青翠瑩潤如玉,青釉亮潔均勻、如冰似玉,胎釉結合緊密,胎為淺灰色,造型設計巧妙,製作精緻。

“如果是真的,這東西恐怕就是國家一級文物了,無疑是越窯上品。”

張天元暗中尋思。

這件越窯秘色瓷荷形託盞,折射出了唐代寧城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興盛,可謂是“禪茶一味”。

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徵,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寶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徵之一。

足見蓮花與佛教關係之密切。

荷形託盞的蓮花、荷葉造型,無疑為其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

茶盞為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

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所見實物器型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

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

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著名。

越窯盞多配有盞託,其託常常設計成荷葉卷邊狀,上託蓮瓣狀茶盞。

唐代飲茶方式主要為煎煮法,即將以茶葉製成的茶餅碾成茶末後用開水煎煮,煮濃後盛到茶盞中飲用,飲用時將湯及茶末一起喝下。

為防止茶湯燙手且兼顧敬茶禮節的莊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盞託。

據陸羽《茶經》載,至中唐時,全國種茶已遍及42個州和一個郡,其中包括明州,也就是現在的寧城。

2009年,《寧城日報》曾報道: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行的寧波餘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日方成果報告會上,專家宣佈田螺山遺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種植的古茶樹,為世界最早種茶之發現!

可見寧波種茶的歷史悠久。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很快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