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四八二二章 戈壁中的綠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八二二章 戈壁中的綠洲 (1 / 2)

張天元說道:“還有一個事兒,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裝置,全靠人工搬運。

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裡以外的地方燒製而成。

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於城高,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儘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裡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

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張哥,那兩個小鬼子又出發了,看樣子,方向是敦城。”

就在張天元給歐陽曉丹講解嘉峪關的一些趣聞的時候,展飛卻沒有停下對北野新和羅三途等人的關注。

“果然是去那個地方。”

張天元冷笑了一聲道:“咱們也出發吧,我倒要看看,這兩貨究竟在搞什麼名堂。”

敦城位於甘州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州、青州、和疆三省交匯處,四周全部都是戈壁沙漠。

由於敦城有1400平方公里的綠洲,雖然僅佔敦城總面積的4.5%,但仍被稱之為“戈壁中的綠洲”。

車子行駛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中,境內古道長城、烽燧驛站星羅棋佈,由於敦城沙漠綠洲的特殊位置,使其成為了古代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重鎮,自漢武帝建郡以來,這裡不僅是開拓疆土、經營西域的前哨陣地,更是古代華戎交匯的大都會。

漢唐絲綢之路的興盛,使敦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率先向西方開放的地區,東往西來的各國使節、商賈、學者、僧侶、藝術家等各色人群,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和希臘文化連線起來。

沿著漫漫絲綢之路,敦城在百折不撓地傳播著文明和友誼,追尋著理解與和平,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融匯聚,東西方文化從這裡西傳東漸,使敦城長期以來,形成了它開明開放、相容幷蓄的歷史傳統。

在一兩千年之前,這裡或許就是像當今的帝都和上浦一般,是古代中西文化商業的交流中心,雖然敦城已經失去了當初的榮耀,但是行走在敦城,那厚重的歷史仍然彷彿在無聲的講訴著當年的輝煌。

雖然敦城僅僅是酒城下面的一個縣級市,但是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卻讓它的名聲遠遠超出了酒城。

尤其是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名勝古蹟的存在,名聞天下的“敦城石窟”、“敦城壁畫”,更是使其成為各國遊客的首選。

“兩關遺蹟、千佛靈巖、危峰東峙、黨水北流、月泉曉徹、古城晚眺、繡壤春耕、沙嶺晴鳴”,被稱為“敦城八景”。

“敦城”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城、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城郡。

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城”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

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抵達敦城的當天,張天元等人和那兩個小鬼子一樣住進了敦城山莊。

敦城山莊,據說是香港人開的,整體評價最好。有接送機或火車的服務,晚上6點開始,每1小時有免費穿梭巴士去沙洲夜市,也提供包車去莫高窟。

它緊鄰鳴沙山,走過去大概就20分鐘。四樓摘星閣是個餐廳,可以看到波瀾起伏的鳴沙山沙丘。

“沒想到啊,我一直以為來到敦城,不太可能有如此豪華的酒店,真得是幸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