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回國後為一個漫畫雜誌工作。
這時她已經成為一個社會主義者。
她的早期作品《織工反抗》、《起義》和《死亡之神與女人》、《李卜克內西》、《戰爭》(組畫)等。
不僅以尖銳的形式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的悲慘命運和勇於鬥爭的精神傳達出來,而且喚醒人們反對侵略戰爭,要根除戰爭根源,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兒子被徵入伍在西線陣亡。
1920年她和愛因斯坦等人組織成立了國際援助工人組織。
1932年她和其他社會主義者組成反對納粹的陣線,希特勒上臺後,她被取消普魯士學院院士的榮譽,並禁止她的作品參加展覽。
1940年她丈夫去世,1945年他的孫子又在東線陣亡。
1943年她的住宅被炸燬,她離開柏林到德累斯頓附近的一個小鎮居住,並在那裡逝世。
她因為和丈夫居住在貧民區,瞭解普通人民的貧困境遇,她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反映普通人民的貧苦生活。
無論是困難或勝利,名利的誘惑或輿論的指責,以至政治上的壓力,都沒有動搖過她對於工人的熱愛,沒有改變過她的審美觀。
有人問她,為什麼偏要畫那些“襤褸粗魯”的工人。
她說,她確實覺得他們比那些“文明優雅”的上等人更美。
她的第一組成名的作品,是反映一八四四年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的版畫《織工反抗》。
這套版畫包括《貧困》《死亡》《密謀》《織工的隊伍》《突擊》《收場》六張。
珂勒惠支在她的組畫中,尖銳地表現了工人們在忍無可忍的境遇下所進行的反抗鬥爭,以及剝削者的殘酷暴虐。
整套作品畫面灰暗,工人們備受壓迫,無奈、悲愴躍然紙上,有著很強敘事邏輯,真實的情感觸動著人的心靈。
貧苦的工人守視在病重的妻子床邊,“死亡之神”降臨到工人家裡;
工人們秘密商討鬥爭的對策;
團結起來的工人結隊前進;
襲擊廠主的房屋;
遭到鎮壓後工友們把犧牲者的屍體送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