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亦然。
而因為這種商品的特殊性,往往這些行家買賣手自己就是大大小小的收藏者,因為你自己不買,不研究,就不可能真的懂。
而一個沒有自己藏品,沒有拿著自己血汗錢長期介入正常流通領域的人,你說他有多懂貨,懂極都有限。
什麼說教都沒有切膚之痛最有效。
誰在收藏?
那些大大小小的拍賣上一定都是一場富人的喧譁遊戲?
一場炒作?
不是的。
那些拍賣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所謂的世界紀錄是不能當做風向標的,那已經是純粹的資本遊戲。
而在這之下的,大部分的中高階器物自然有他們的流通渠道和圈子,而參與收藏和買賣的人,除了職業的古董商,很多是都是平凡的人,中產或者生活略餘吧,並不是什麼富豪。
只是因為喜歡,多年以來在正當圈子裡以藏養藏,慢慢積累來的,很多在博物館聚光燈下被人嘖嘖稱奇的器物,他們家中就有。
只是他們有他們的圈子,即使他們是你的親人朋友同事,你不在他的這個交流圈子,也不知道罷了。
都是很平凡的人,沒指望這個大富大貴。
人人都有很多面,但只會給懂的人看。
早年國外的那些大藏家們,每一個無不是身後有一兩個或者一群專業人士古董商行家們扶著走路的,這是一種商業和學術相結合的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認知,情感的傳遞。
他們享受了這個過程,身後便將這些東西以各種方式和渠道流向社會,會有人再彙集,保管,研究和欣賞,再流傳……這是良性的。
從民國開始到現在,在這個過程中的古董商行家們,各有各的能耐和秉性,各有各的機遇和命運。
有興趣的,可以查查早年的諸如孫瀛洲仇炎之盧芹齋等人的經歷——盧芹齋,那年月流向國外的中國古董相當一部分經過他手;
仇炎之,人說他家是第三個故宮;
孫瀛洲,現在古陶瓷鑑定界誰敢說不是孫先師的弟子?
他們每個人的經歷,都足以寫出一本分量十足的。
而他們各自經歷的不同又常令人深思,什麼是因果什麼是福報?
而接下來的,便是斷層,新中國前三十年是劇烈變動的,老一輩的古董商斷掉了,後來都是慢慢在這個斷壁殘垣上自己摸索著爬起來的人,總歸是底蘊不足積累有限。
人人都言清末民國是中國文物古董外流的高峰期,而少談其實革新開放後也有高峰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地相繼大搞基礎建設,很多文物在此過程大量出土,國家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很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原因,東西都跟著錢走,誰出的錢多東西就往哪裡流。
那時候內地還沒有所謂的收藏市場,好的東西有人一手買斷之後就從香港流出去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