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周代,酒器大為減少。
武王伐商,歷數殷紂王的罪狀中,其中一條就是酗酒,以此為鑑,所以以成王的名義對即將赴殷地管理商人遺民的衛侯康叔頒佈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禁酒令——《酒誥》。
這個禁酒令以法令的形式告誡貴族及其子孫,禁止飲酒酗酒,即便如此,飲酒之風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這一時期各種酒器依然因為飲酒的存在變得不可或缺,成為家族財富和身份等級的象徵,也成為今天讓人歎為觀止的經典藝術品。
爵是商周時期除鼎之外最重要的青銅禮器,具有社會制度、組織和規範等具體意義。
在商、周時期,它是最典型、最常見和最基本的酒禮器,是當時等級、身份的標誌,是青銅禮器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後禮器組合的核心為青銅鼎,也就是說擁有爵的數量越多,身份、地位就越高。
殷墟的婦好墓出土了各種形式的爵四十件,其中一件爵杯的銘文上記載爵的用途為“用獻用酌”,說明爵是飲酒之器。
近來還有人認為爵是祭祀時“澆酒敬神”之用,並將其與商人的圖騰崇拜相聯絡。
考古中最常見的爵是圓腹,也有個別方腹,一側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後部有尖狀尾,流與口之間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個錐狀長足。
青銅爵是在夏代晚期開始出現的,發展演變歷史漫長。
當時的形制還帶有陶爵的特徵,器壁較薄,表面粗糙,橢圓形器身,流長而狹,短尾,流口間多不設柱,平底,一般沒有銘文和花紋,偶見有連珠紋者,沒有銘文。
商早期的青銅爵是夏代晚期爵的形式的延續和發展,也是扁體平底,流稍有加寬,尾部多數較短;商代中期的青銅爵基本上都是圓體爵,器壁大多加厚。
這時期還出現大量有柱的爵;到了商晚期,青銅爵造型趨於成熟,流和尾的長度比例較為接近,在以前,鋬的上端是不加裝飾的,而此時開始進行裝飾;
到了周代,青銅爵上的紋飾更加複雜,三足普遍加長,造型更加優美。
張天元暫時忘記了自己的處境,將目光投向了那一件件精美的青銅爵上。
商代弦紋銅爵:通長13.2厘米,通高16厘米,腹徑6.9厘米。
銅爵較肥,長流,短尾,流高尾低,腹一側有鋬,傘狀柱位於鋬流之間,束腰,鼓腹,腰腹的橫切面呈橢圓形,平底,素面,三足近於三稜刀狀,腰部飾有三週弦紋。
造型端莊簡約,古樸優美。
商代銅爵:通長12.7 厘米,通高12.9厘米,腹徑5.5厘米。
長流,短尾上翹,腹一側有素面鋬,傘狀柱位於鋬流之間,束腰,鼓腹,腰腹的橫切面呈橢圓形,圜底,素面,三稜形實足外撇。
商代獸面紋銅爵:通高17厘米,通寬15.6厘米,腹徑5.7厘米。
窄流,三角短尾,菌狀柱,直壁,卵形底,腹部一側有半環形鋬,三稜形錐狀足外撇,柱面飾渦紋,腹飾以雲雷紋襯地的獸面紋。
商代弦紋銅爵:通高19.2厘米,通長16.9厘米,腹徑6.2厘米。
長流,短尾上翹,口沿上有對稱菌形柱,直腹圜底,三稜形實足外撇,素面鋬。柱頂飾渦紋,腹飾兩週凸弦紋。
商代饕餮紋銅爵:通高17.9厘米,通長17.4厘米,腹徑6.4厘米。
卵圓形深腹,圜底,流、尾較長,三稜形尖足外撇,腹部一側有鋬,鋬頂飾獸頭。
腹稍淺,沿上直立兩菌狀柱,柱頂飾渦紋。腹飾一週以雲雷紋為地紋的饕餮紋,上有一週雲紋。
鋬內腹外壁上銘文“子又口”三字。
有趣的是,張天元發現這幾個青銅爵和接下來的青銅爵似乎排列都遵循某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