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三八七四章 得寶(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八七四章 得寶(二) (1 / 3)

根據張天元對法國瓷器的瞭解。

到了18世紀的法國,瓷器鑲接工藝又有了更極致的發展。

這一時期,銅鎏金工藝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功能性和裝飾性角色。

在王公貴族家庭中,銅鎏金被廣泛應用於鐵製柴架、傢俱五金、壁燈、燭臺、枝形吊燈中。

當然,它也被用在亞洲和歐洲瓷器的架置裝飾中。尤其是洛可可藝術興起後,瓷器的架置裝飾變得更加富麗堂皇,而這種風格正好符合“法式口味”。

其中有一對18世紀中國瓷瓶,法國銅鎏金鑲接,尺寸約為32.4厘米×16.5厘米×12.4厘米。

這對瓷瓶的鑲接工藝體現了洛可可和新古典主義的藝術思潮,製作年代在1760年至1770年期間,這正好是兩種藝術思潮的過渡時期。

這是一對典型的仿古瓷,仿製的物件是青銅器。

與此風格迥然不同的是,其鑲接設計充滿濃郁的異國風情,由丘位元、花飾、貝殼和植物組成。

當時,法國人對中國瓷器尤為推崇,他們試圖改變這些瓷器的外貌,創造出一種完全符合“法式口味”的奢侈物品。

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法式口味”,類似的一對瓷瓶被英國富豪、著名收藏家威廉·貝克福德珍藏。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英格蘭西南部威爾特郡的“放山居”,其前身就是這位收藏家故園的殘存部分。

而眼前這對瓷瓶與貝克福德收藏的那一對有九成相似,而且同樣做工極為精美。

另外還有一件也是18世紀中國瓷瓶,尺寸為59.4厘米×34.9厘米×31.8厘米。

與這件尺寸較大的中國瓷瓶相配的,是別具一格的銅鎏金架置。

瓷瓶的側面已經完全被改變了,繁複的雕刻、金屬的形狀,營造出典型的洛可可風格。

銅鎏金架置的製作可謂價格不菲,十分昂貴。

像這樣一件瓷器,其擁有者想必為此付出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錢。

當然了,也可能是透過別的什麼不太正當的手段得到的。

畢竟真要說起來的話,科南克議員家的人還真沒有這麼有錢。

18世紀的拍賣目錄顯示,裝飾有銅鎏金架置的器皿經常會出現在貴族收藏中。

而且他們認識到,這類器皿的價格恰恰是它們價值的真正體現,因為這種裝飾風格已經走在了時尚前沿。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