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還不錯,儘管有很多的文獻證據證明漢代鞍鐙的存在,缺乏考古方面的實證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中國所發現的最早表現高橋馬鞍的文物是東漢末年作品,如雷臺漢墓出土的騎俑和鞍馬彩繪木雕;
而最早具備馬鐙的雕塑作品是湘南西晉永寧二年墓中的騎馬樂俑,因這批俑中有馬鐙者只是在馬身左側鞍下有一個三角型鐙具,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側則沒有。
且騎者的腳也未踏於其中,所以被認為是馬鐙的雛形,即用於上馬的器具;
致於最早的實物雙馬鐙,則是遼省北票十六時期北燕馮素弗墓的鎏金銅裹木質馬鐙。
但迄今為止,對於西漢和東漢初年的高橋馬鞍及兩漢馬鐙,卻始終沒有發現其實物和能夠證明它們存在的藝術作品。
如果剛剛那件彩陶馬是真的,那可就了不得了,簡直是為中國的考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啊。
只可惜,咱們的運氣似乎沒那麼好,那東西並非東漢的東西。
其實我之所以判斷它是假的,主要還是因為它所用的彩陶技術,存在嚴重的問題,東漢時期的彩陶馬,顏色基本不可能保持那麼好。
你們知道秦始皇陵兵馬俑裡面的那些陶俑其實一開始都是彩色的嗎?”
“不會吧,我去過兵馬俑,明明都是一個顏色啊。”
蘭特驚訝地說道。
“呵呵,其實,兵馬俑在製作的時候,工匠們都是燒製好上了顏色的,在封閉的墓穴環境中儲存了幾千年,直到今天。
遺憾的是當年兵馬俑遭到盜掘,沒有辦法,考古學家們只能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進行搶救性挖掘。
當色彩絢麗,造型威武的兵馬俑出土時,由於接觸到空氣,他們身上的顏料在15秒內就捲曲了,4分鐘後就開始脫落了。
由於當年沒有很好的保護技術,我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兵馬俑掉色,逐漸變成現在這灰土色的樣子。
1997年,對於彩繪脫落的問題,中德雙方終於研究出既能抗皺又能加固彩繪的技術,而這種技術也首次保護了整體兵馬俑,使用了這種技術的兵馬俑在10年後的今天也基本沒有變色。
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也不能復原出剛出土時的大紅大綠的兵馬俑了。
秦始皇兵馬俑身上的彩繪是由褐色的有機底層和彩色顏料層構成的,兵馬俑身上彩繪所用顏色基本有紅、綠、藍、中國紫、黃、黑、白等,多為天然礦物質材料。
其中中國紫和白色為人工製造,中國紫這種顏料在自然界中還未曾發現,而兵馬俑卻是目前已知的使用中國紫最早使用這種顏色的實物。”
張天元笑著解釋道。
“可是師父,一般的彩陶應該不會褪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