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繼續進行。
沒想到的是,那老翁居然沒走,而是從寬大的衣服口袋裡面取出了另外一塊硯臺。
他很不好意思地笑道:“這個硯臺有點爛了,所以本來是沒打算拿出來的,不過想了想,既然來了,總得讓專家們看看吧。”
主持人米特也是有些哭笑不得,不過她終究是見過大場面的人,所以很快就恢復了正常,而後笑著說道:“沒關係,既然拿出來了,就讓專家們看一看吧。”
老翁高興地笑了笑,急忙把硯臺先拿到了張天元的眼前。
或許是因為張天元剛剛買了他的硯臺,給他賬上轉了十萬美金吧,他對張天元的印象,那可是非常之好。
張天元倒也沒有客氣,拿過那硯臺就仔細看了起來。
這一看不要緊,卻是哭笑不得。
原來這一塊,才是真正的端硯。
這老翁還真是夠外行的,澄泥硯跟端硯,相差那麼大,居然也能搞錯。
端硯自唐朝初年開始出產。
不過,當時的端硯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實用工具,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顯得粗陋、簡樸。
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雲:“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後來到了唐朝中葉,一天一老硯工路經端溪時,看見有兩隻仙鶴飛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於是心生疑竇,張網撈捕,但撈起的卻是一塊石頭!
不過,這塊石頭十分奇異,上有裂縫,不時發出鶴鳴聲響,老硯工順著裂縫把奇石撬開,奇石竟一分為二,化作兩隻硯臺,硯邊各有一隻仙鶴佇立在蒼松之上。
訊息傳開,硯工們紛紛仿製,或各展其藝,在硯臺上雕以各種圖案花紋。
這大概就是端硯從實用品變為實用工藝品之始。
在唐代初期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採硯石、生產端硯為生的勞動者。
這裡,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
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巖疊翠。
端硯名坑中的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錯落的分佈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
生產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並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
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