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您可以看,不過最多隻有五分鐘時間,可以嗎?”
米特問道。
“沒問題,五分鐘就五分鐘。”
張天元接過硯臺,小心翼翼放到了自己身前的桌子上,而後仔細鑑賞起來。
澄泥硯的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
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鬥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
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
這些雕硯刀筆凝練,技藝精湛,產地卻莫衷一是,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
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
出泥後,令其幹,人黃丹團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
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
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參蒸多次。
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
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
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
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澄泥硯產於晉州忻州地區定襄縣河邊村,原產地為晉州南部的絳州。
如今河邊村生產澄泥硯已成規模,而且技藝越精。
到河邊民俗博物館旅遊的客人,大多要購買一方澄泥硯作為紀念。
硯在古代又稱“研”,用來研磨顏料或墨,是作書、繪畫必備的文具。
隨著歷史的發展,硯除了文具功能外,歷代能工巧匠還賦予了其藝術生命。
澄泥硯始於漢,盛於唐宋,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