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初中的時候就開始了嗎?”
劉金寶算了算問道。
“差不多吧,其實小學六年級那會兒,我就對古董感興趣了,那個時候逛古玩街能沒把我丟掉,也是萬幸了。”
張天元笑了笑繼續說道:“可能是師父我生性愚鈍,泉識一直長勁不大,在市場上每當看到走在自己前面的人買到東西時,我心裡很是著急。
每每抱著撿漏的心理,打眼的時候居多,但瞎貓也有碰上死耗子的時候,有一天還真讓我撿了個漏。
記得一天早晨,古玩市場剛開市,我在各攤位前逡巡,忽然在一個破碗中發現了目標——一個綠瑩瑩的小錢。
和老闆搭訕:‘喲,怎麼也賣上錢了?’
老闆原來只賣瓷器的。
他說:‘老人留下的,我也不懂。’
我想,又在編故事了。
我拿到手中一看,是枚乾隆通寶錢,此錢製作工整,綠鏽均勻,有鑄時銼痕,品相極佳,看面文字型是寶泉局常見,但一看背面,竟是寶晉局,滿文晉字很大,高於內郭。
我突然腦中閃現一個念頭:莫不是傳說中的大寶晉?好事怎會降臨到我的頭上?別忙,再仔細看一下是不是高仿。
看字型,遒勁有力,沒一點流銅,符合當時風格,但這也不能說明一定是真的,聽說高檔錢現在有人電腦制模,仿的錢比真的還真。
看上面銼痕,向一個方向磨銼,符合當時的工藝;再看內穿,有當時流通穿線時的磨痕,很自然,後天手工打磨做不到這樣。
鏽似乎又薄了點,是不是用膠水粘上的?
我放在鼻子前一聞,沒有化學膠水味。
往地上小心一扔,聽銅聲無轉音,有歲月的痕跡,現代人造假,金屬應力很難改變。
於是,我斷定,是一枚真錢無疑。
按捺住激動的心情,我和老闆打起了‘太極’:‘這個‘乾隆’多少錢?’
老闆說:‘我又不玩錢,不懂,你看著給。’
我說:‘你也知道,乾隆錢不上價,一般1元一枚。我給你1元吧。’
其實,這枚錢能值600元,但這時候如果你出價高了,老闆一看,這個錢怎麼會這麼值錢,莫不是‘國寶’,別賣‘漏’了,就會不賣了,要回去打聽一番、研究一下,也就買不成了。
這時只聽老闆說:‘還沒開張呢,我們認識,你怎麼還不得給我來個彩頭,給我兩元。’
我說:‘好吧,以後再拿別的錢來,可給我留著啊。’
於是,一枚品相一流、被‘乾隆迷’稱為身份象徵的大寶晉被我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