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拿的這件瓷器上,一個巨型“大蘋果”十分奪目,它是明晚期的一隻紫砂冬瓜釉茶葉罐,名為“蘋果尊”。
在當時製作這種中間寬兩頭窄的器型是十分困難的,尤其從底部向上延伸的弧度要自然舒張。
所掛之釉是採用原礦料調配而成,後世很難仿製。
它在文人墨客的案桌上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洗禮,光澤依舊。
宋朝時期紫砂掛釉器物的釉很薄,多采用過半掛,上面掛一半釉,底下露一半胎。
到了明朝,掛的釉則更靠近底部。
晚明時期的紫砂掛釉器物內基本不掛釉,無論是壺還是茶葉罐,都講究保留紫砂透氣的特質。
紫砂掛釉器物一方面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另一方面也更加方便清潔護理。
清朝時的紫砂掛釉器物更傾向於華麗。張天元所認識的人之中,李明光教授就有收藏的清中期四方倭角龍紋壺,豔麗多彩,盡顯雍容華貴。
壺身上的青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四爪的腳則說明這件器物在當時只有王公顯貴才可使用。
這類紫砂彩釉壺不惜工時、精工細作。
為了使紫砂器繪上釉彩,需進行二次燒製,甚至三次,即使到了現在也需要10天左右才能完成燒製。
明清時,普通人家使用的紫砂掛釉器皿中,盤、碟、壺、罐最為常見。
一隻清代豆青釉高腳小果盤,做工考究,豆青釉均勻覆蓋著白砂胎,盤底則有紅綠相間的彩色花紋圍成一圈。
清代豆青釉四方茶葉罐,樸素莊重。
四面雕刻窗花紋飾,彷彿茶葉放進去之後可以從這些“窗”中透出香氣來……
現代人很難再做出這樣精美的掛釉紫砂器了,不單單是原料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境。
所以這種東西,還是相當珍貴的。
張天元一直都想找這麼一件比較經典的紫砂掛釉,然後拿回去交給神羅集團的師傅們研究研究,如此一來,說不定能夠讓紫砂掛釉這門藝術重新發揚光大呢。
當今世上,瓷器的銷路其實還是很廣的,這一點張天元深有感悟。
另外一件瓷器,則是晚清螃蟹紋粉彩蓋罐。
中國人食用螃蟹的歷史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