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三五三九章 同治粉彩的故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五三九章 同治粉彩的故事 (2 / 2)

魏徵以“忠耿直諫”著稱,太宗以“善納忠言”名世,君臣默契配合,佳話千古。

所以,才有了後來古瓷上的這類繪畫,傳世不絕。

歷史上,唐太宗就曾將魏徵的“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作為座右銘,並留下“三鏡自照”的比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至魏徵比他早逝,他便哀嘆“朕痛失一鏡也”。“

太宗懷鷂”的故事,也反映出唐代比較開明的政治風氣。

我們知道:唐太宗和魏徵,一直被看作是歷代賢君直臣的楷模。

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還主動結成親家。

魏徵去世時,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

然而,魏徵屍骨未寒,太宗就出人意料地變了臉,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對於太宗這種異常舉動,有人認為,是魏徵生前大力舉薦的杜正倫、候君集接連落馬,傷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認為,是魏徵曾將自己記錄的與太宗的諫諍言辭,拿給負責編寫《起居錄》的褚遂良作參考,犯了太宗的忌。

這兩種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卻是因為魏徵屢次過火的“犯顏直諫”,甚至刻意蒙死鷂鳥,使唐太宗產生逆反心理。

其實,唐太宗是史上少有的明君,為了開創大唐盛世,為了實現“千古一帝”的夢想,所以,他給了魏徵“無限話語權”,讓魏徵時刻提醒和勸諫自己。

在國事上,魏徵像一位元老,旁徵博引,口若懸河,好像在教誨一個沒有主見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徵像一位長輩,苦口婆心,聲淚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

據史料記載,魏徵在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內,有史籍可考的“諫奏”前後達200餘次,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方面,甚至連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時候都讓唐太宗下不了臺。

魏徵比唐太宗大20歲,年齡與見識上的差距,情感與代溝上的隔閡,必然會造成二人之間的衝突。

魏徵在嘔心瀝血的同時,卻忽略了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張、理想、愛好和私生活。

唐太宗那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標新立異的開拓勁,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權,在很多時候都受到了魏徵的干涉和阻擾。

難怪,有一次唐太宗當著長孫皇后的面大罵魏徵:“早晚有一天,朕非殺了這個莊戶佬不可!”

能把“從諫入流”的唐太宗“逼”到這個份上,魏徵的進諫確實積極過了頭。

俗話說,愛太深,容易出裂痕。

魏徵這種慈父般的過火關愛,在唐太宗眼裡卻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

當皇帝的,在很多時候說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臉色,這種長期逐步累積起來的壓抑,總會突然噴發,而魏徵的“薦人失察”和“諫言外流”不過是唐太宗“悔婚砸墓”的導火索。

貞觀十八年,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麗受挫後,不由得發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長嘆,立即“命馳驛祀徵以少牢,復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詣行在,勞賜之”。

由此可見,人總是在受到挫折後,才明白“忠言逆耳利於行”的真諦,太宗也不例外。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