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三四九一章 偶得古紙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四九一章 偶得古紙 (2 / 2)

《舊唐書》載:唐天寶二年,陝州太守韋堅向朝廷進貢時,各郡貢品就有“宣城郡船載,紙、筆、黃連等物”的記載。

《新唐書·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記載著“宣州貢紙、筆”等文字,可見該地所產紙、筆在當時已甲於全國,因唐代的涇縣、宣城、寧國、旌德和太平等均屬於宣州管轄。

而據《宣州府志》載,宣紙主要集中在涇縣一帶,由此推斷,宣紙之名的產生與當時所管轄的州府息息相關,也即與地理位置的關係極其密切。

可見宣紙在當時已冠於各地。

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製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

關於宣紙生產的記載則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

清乾隆年間重修《小嶺曹氏族譜》序言云:“宋末爭攘之際,烽燧四起,避亂忙忙。曹氏鍾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虯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從十三宅,此係山陬,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以維生計”。

宋末曹大三因避戰亂,遷至涇縣小嶺,以制宣紙為業,世代相傳。

曹氏一族歷來是宣紙生產技藝的主要傳承者,直到近代才有外姓人介入,傳至今天已有30餘代。

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紙。

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儲存高階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

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儲存,依然如初。

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

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

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

當然了,宣紙雖然歷史悠久,而且很好用,不過價格就沒毛筆那麼貴了,即便是在美國,陳紙也不過就是幾十美金罷了。

張天元的師父楊懷仁可是一個講究的人,他購買宣紙的時候可不是胡亂買的,而是選擇了正宗的陳年宣紙一刀。

儲存五年以上的紙張就可以稱之為陳紙,刀是量詞,一刀就是一百張。

不得不說,楊懷仁雖然不如張天元有錢,可是卻也不窮啊。

“問個事兒啊,你們店裡有沒有上年代的古宣紙或者古硯臺、古墨什麼的?”

楊懷仁在那裡挑選宣紙,張天元卻沒那個興致,他對著夥計隨口問了一句。

“您還真別說,我們店裡經常有別人寄賣的筆墨紙硯,說是上了年代的,您要是喜歡的話,可以看看。”

夥計的回答,讓張天元原本有些無聊的心情陡然變得亢奮了起來。

隨口一問,沒想到還真有。

其實宣紙收藏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行內就有人專門做這個生意的。

張天元以前在帝都的時候,就認識過這一行裡面的專家,因此也學到了不少專業知識。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