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過去很久了,但張天元對去湖城的事兒仍舊記憶猶新。
或許這正因為這個原因吧,他對湖筆的瞭解比一般人要強上很多。
楊懷仁看上了一套用金絲楠木做筆管的紫毫湖筆,一套毛筆由規格不一的五支毛筆組成,就這麼一套毛筆,售價是五千塊。
而且還是美金!
這價錢聽起來很嚇人吧?
不過它嚇人,也是有理由的,主要是因為它的用料比較特殊。
它並非是用竹子做的,而是用金絲楠木做的,金絲楠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優質良材,它樹直節少,紋理順而不易變形,千年不腐不蛀,價值要高於其他的優質硬木。
金絲楠木和紫檀木一樣,早在清初就絕跡了,也就是說,這套毛筆所用的金絲楠木一定是古木。
同樣的,紫毫也是最稀貴的一種做筆原料,好筆管好筆毛,價錢是要貴一點的。
說實話,一支毛筆一千美金,這個價兒對普通人來說那都絕對是很難承受的。
但楊懷仁畢竟不是普通人啊,這可是一個有錢人,眼睛不眨一下,居然就把那正宗的老胡筆給買了。
“這位老先生您果然是好眼力啊,這種用金絲楠木做筆桿的毛筆,咱們店裡頭也不過就三套而已,一套我們老闆自己收了,另外一套也賣給了一位姓陳的老闆,這正好就是最後一套了,您好運氣啊。”
夥計很會說話,看得出來也是在中國待過很長時間的,雖然說的是英文,但卻有著一嘴的帝都腔。
這東西是不是最後一套,楊懷仁並不關心,反正如今這商家都很會講故事,你如果相信他,那恐怕自己就要被坑了。
他只是笑了笑,客套了幾句,就去瞧宣紙了。
筆墨紙硯嘛,有了筆,沒有紙總是不行的。
中國的宣紙是貫穿古今的名紙,寫字骨神兼備,作畫神采飛揚,是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它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美譽。
中國流傳至今的古籍善本和書畫墨跡大多都是以宣紙為載體的。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民間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東漢造紙家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師傅畫像修譜,以表懷念之情。
但年復一年難以如願。
一天,孔丹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
由於終年日曬水洗,樹皮已腐爛變白,露出一縷縷修長潔淨的纖維,孔丹取之造紙,經過反覆試驗,終於造出一種質地絕妙的紙來,這便是後來有名的宣紙。
宣紙中有一種名叫“四尺丹”的,就是為了紀念孔丹,一直流傳至今。
但是這種說法據考證,並不可信。
宣紙的聞名始於唐代,唐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之《歷代名畫記》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
這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於書畫了。
另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西江、川州、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