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經過交往,張天元才知道老人的眼力並不太好,開頭買貨買不假,一來他認那些鄉間的鏟子,二來市場上假貨確實少,做舊的手段也不高,再後來假貨氾濫,他就長買打眼貨,經常拿了淘來的東西讓張天元看。
張天元看到不對,也就告訴他,他並不花多少錢,都是幾十元,最多上百元的不成器的玩意,有時候他去找人家退,有時候張天元勸勸他,也就算了。
這當兒,老人的退休工資近四千塊,老兩口有不錯的收入,按說日子挺美的,可是他兒子是基層公務員,待遇不高,撈不到多少油水,在古城買了房,借了貸,他要幫兒子忙,給予經濟支援,必須勒緊褲腰帶,也就拿出當家的寶貝來賣。
老人早跟張天元講過,他意外撿到寶貝的經歷。那是他去農村收貨,跑了一天都沒買到東西,一個人騎著腳踏車往家趕,路過一個村子時,見街上有位老頭,想跟他搭訕,碰運氣是否能買點什麼。
沒想到老頭耳背的很,問了幾句,卻沒聽清,答非所問的沒辦法,老人無奈之下,準備走人,還沒上車子,卻看到旁邊一個沒牆頭的院子裡走出個莊稼漢來。
“你是收老古瓷的?”
農村人分不清古董有好多種,凡見到鏟貨的古董販子一律說成“收老古瓷的”。
“你家有老古瓷?”
“我家那扇窗戶是老古瓷,你要吧?”
老人聽到希望,心裡歡喜,趕緊去他家看了,果然那扇窗子是老玩意,而且是很老的玩意。
他仔細瞧,心裡大吃一驚。
怎麼回事?他看著窗子像黃花梨木。
打定主意買下,便問價錢。
農民很樸實,說窗子是他年輕是從廟裡拆下來的,如今兒子大了,要找媳婦,所以想換新的。
根據新窗戶的價格,再加上拆下來,換上去等工序的花費,算出至少五百塊,所以他要賣這個價。
聽到東西來路清晰,是廟裡用的,老人心裡有了底,也就挺痛快的答應了。
“你的窗子怎麼弄下來,個頭又大,我也沒法弄走啊!”
農民見老人為難,怕買賣岔了,趕緊找來工具將窗子砸下來,等他兒子回來,開三輪車把窗子和老人一起送到鎮上,讓他搭客車回家。
老人買了窗子,一直視若珍寶,秘不示人。
當然,如果窗子真是黃花梨的,那是很好的東西,尺寸不小,賣個百十萬沒的說。
老人為兒子的房錢愁,就打起窗子的主意,想讓二道販子幫著賣掉。
老人很保守,既不相信古玩販子們,死活不讓二道販子看貨物,只給一張不太清晰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