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外地來淘貨的販子或商人們,就追著老頭不走。
“賣給我!”
“我瞧瞧!”
幾個人都想趁老人不知價值且處在撿漏的興頭上,隨便加點錢把貨搞過來,仍舊是個便宜。
老頭不是吃素的,知道他們的心思,也怕這些人跟尾巴似的跟著,讓婦女察覺賣漏了東西,出岔子,所以很堅決的拒絕了那些人的請求,快步走出市場。
老頭的做法是對的,碰到這樣的事,萬一接著轉賣,賣貨人一定會聽說,甚至會聽到變了形的傳聞,心裡不痛快,以後再買他的東西,可就難了。
後來,老人的銅佛賣掉了,具體賣了幾萬塊,誰都說不清了。
老人這種鑽營找機會的本領是長期培養出來的,想在市場上有所收穫,必須學會這一點。
慢慢的,老人的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如以前,淘貨的熱情減了不少。
後來張天元在古城也開了古玩店,他都會到張天元的店裡歇腳,講述當兵時遇到大鎏金銅佛的故事。
老人年輕時,在南方當兵,他負責管後勤,有點小權利。
那時候國內封閉,年輕人最喜歡解放軍的綠色的確良軍裝,
總是圍著軍營轉悠,碰到就要退伍的戰士,想辦法跟他換。
老人對這一情況非常清楚,利用此機會,蒐集到一些墨盒。
“那時候我不想別的,只想搞點墨盒練毛筆字用。”他說。
因為部隊長期駐紮,跟周圍村子裡比較熟。
有一回,村支書告訴老頭(當然那時他是年輕的),他們村子裡破四舊時拆了古廟,留下一座半人高的鎏金佛像,放哪裡都礙事,沒處銷校,乾脆送他得了。
老人先是放低聲音說:“那時候我可不敢要。把人家的銅佛拿走了,讓部隊上知道了,那了得?”
他很惋惜,把這個故事說了好多遍,說那銅佛漂亮,個頭那麼高的佛他沒再見過,也不知現在弄哪裡去了。
“那件佛放到現在至少值上百萬。”張天元附和他說。
“可不是!”老人很認可,不過機會失去了,再不會來。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