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就這個價了。”
生意最終沒能成交,楊懷仁坐在夕陽的陰影裡繼續喝著他的茶。
“六塊”代表的是六萬塊。
行內怕真實報價驚著那些來的外行,而做如此考量。
拿起這個通體淡青的“龍泉雙耳瓶”,楊懷仁有時會喃喃自語:可惜沒到宋,也不是全品相(瓶口有點瑕疵,否則至少可以賣到三十萬。
閒聊中,楊懷仁給張天元講起了自己以前的那些糗事。
跟張天元一樣,楊懷仁那也是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一次機緣,因為幫朋友提東西賣到華盛頓,“四天淨賺了四百塊美金”,楊懷仁開始入行。
他承認,剛開始幹這一行的時候,滿門子心思想的都是賺錢,有時也會“蒙人”。
一次,一相熟小販從鄉下淘到一個有些年代的杯子,問楊懷仁,“這個木頭杯子,6oo塊要不要”。
杯子有點被風化,外表白,一時難以什麼材質。楊懷仁拿在手上,第一感覺雕功不錯,他又對著陽光照了照,杯子的紋理變得異常清晰。
這時,楊懷仁的手開始抖了起來。
他心裡知道,這個杯子是難得一見的“犀角杯”—犀牛角做的!
手抖得厲害,“杯子有點要拿不住”,為了掩飾,他趕緊將杯子放回到桌上。
屁股往後挪了挪,雙手緊緊交叉抱在胸前,楊懷仁讓自己倚進椅子裡。
這一行幹得久了,楊懷仁明白,同行把拿不準的東西給你個價什麼的,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試探一下“這東西”的價值,一旦讓對方兆,他立即就可能反悔。
好不容易按壓住“怦怦”亂跳的心臟,楊懷仁開始還價:“這個木頭杯子,雕功不錯,但品相差了點,大概就值個二三百吧。”
對方退了一步,說要5oo元。
“當時,我也不能表現太急切呀,對方也是精明人。”為了誘使對方出讓,楊懷仁又想了個招,說:“要不這樣,我可以出五百,但如果一個禮拜賣不掉,我拿回來退給你,你只要還我四百塊。”
別笑話,這樣還真成了。公告:筆趣閣APP上線了,支援安卓,蘋果。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進入下載安裝:appxsyd 按住三秒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