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鐘的店裡也接待過很多外國朋友,當十幾年過去,再次踏上中國之旅,總是會到潘家園再來看一看,買過老鍾東西的外國朋友看到依然守在潘家園的古玩店也總是感慨萬千。
世事易變,唯情難了。
收藏門類成百上千,最不缺少的是痴迷之人,可能不搞收藏的人很難理解,一堆東西有什麼可好玩的,收藏之樂,不足為外人道,唯有己知。
而看客們最喜聞樂見的就是行家們的各種撿漏兒故事,聽個高興,自娛自樂。
撿漏兒這個事,說到底需要的還是眼力,俗話說得好,沒有金剛鑽就別攬那瓷器活兒!
老蘇在潘家園經營著一間古籍善本書店,幹一行愛一行,琢磨一行。
故紙堆中穿越千年,感悟非常人所能感,老蘇說這一行一山更比一山高,總有驚喜,總有刺激,似山中探險,藏趣無窮。
利用所學,發現別人之所未能發現,拾得滄海遺珠,既滿足心中藏者之樂,又可以兼顧生意,兩全其美。
前兩天,聽老婆柳夢尋提起說,老蘇在收書網站上看到一本書,此書最初版本始於嘉靖,後多再版於萬曆年間,但每一再版必有一再版說明,無一例外,而這本書中,老蘇翻看了所有網頁照片都沒有看到那條再版說明,憑藉收書這麼多年的經驗,這很可能是一本嘉靖年間的初版書,如果確認的話,那價值可就要翻上十倍。
主意一拿定,立馬下單購書,焦急中等來了快遞,忙不迭拆開,逐頁翻看果然驗證了自己的猜想。
老蘇長出一口氣,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潘家園還是那樣熙熙攘攘,一如平常,只不過其實每天都上演著這些考驗功力的撿漏兒故事。
張天元聽到這個事兒那叫一個羨慕啊。
可惜他人不再國內,不然這嘉靖年間的初版書,可怎麼也不能落到老蘇的手裡頭去啊。
“張天元,你說古玩行裡流傳的故事那麼多,不會都是真的吧?”
歐陽曉丹總是想入行,畢竟看到張天元這傢伙那麼能賺錢,她這心裡頭也打起了小算盤。
可張天元肯定是要給她潑一盆涼水的。
“你看的那些故事,多半都是假的,古玩圈時常流傳著關於撿漏的故事,有些更是傳的神乎其神,說者是唾沫橫飛,聽者也是目瞪口呆。
若是江湖上出現一本《撿漏寶典》,那估計又得一場血雨腥風了。
現在國學熱、傳統文化復興、非遺保護無不抬高整個古玩圈的價值和格調。
據說每十個國人當中就會有一位古玩收藏愛好者,各大收藏節目又雄踞衛視強檔,這些都彰顯出全民收藏的火爆場面。
但是,您想進古玩圈,還真得知道圈子裡流傳已久的經典撿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