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依著張天元的謹小慎微的性格,這東西肯定還是要用鑑字訣鑑定了一下的。
畢竟這年頭,造假的人可是本事不小的。
田黃素有“易金三倍”之說,因其珍稀難覓,價值高昂,所以早在清朝就有商賈以連江黃假冒田黃石。
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給造假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石市上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田黃石與某些石種有相似之處的特點,或以次充好,或製假亂真,因此田黃石收藏者必須加以防備。
一種是利用色澤接近田黃石、肌理似有蘿蔔紋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狀,並用硬器點鑿或置於硬砂中翻滾,然後沾上土或著色,再加蒸煮,使其顏色外形與無皮的田黃石相似。
這種假田黃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細觀察,其外表鑿痕密佈,終不自然。
只要透過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為偽物。
第二種是假造石皮。
或用顏料塗染,或用膠水調石粉塗抹其表,或泡藥水高壓加溫,再經磨製,就像緊裹著石皮的田黃石。
然而,這種假石皮鬆而脆,顆粒粗大,渾濁不透,乾結如疤,難以受刀。
辨認時,一經摸或加油,不久,其圖文均不見。
雕刻時也只能刻制組線條景物,而不能精雕細刻。
第三種是改變別的石種色澤,使它類似田黃石,又“巧妙”地使表層肌質變換成田黃石的“裹皮”,偽造成烏鴉皮田黃石,但其皮層淺薄如紙,這種假品,因皮色過於透明,皮質也過於細柔,所以易於識別。
還有一種是利用某些質地與田黃石相似的石種進行冒充。
這種冒品的識別,要求鑑別者必須熟悉幾種與田黃相似的石種的特性,以便進行比較和鑑別。
如掘性高山石與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蘿蔔紋,但前者石性較松,後者石質微堅,都不如田黃石溫潤。
又如鱟箕石也屬掘性高山,質松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狀。
再如舊洞善伯的黃色結晶體,雖可與田黃相比美,但沒有石皮與蘿蔔紋,而且肌理時有金屬砂點,有時還有“花生糕”渾點,與田黃相比,相去甚遠。
此外,黃色荔枝凍石因偶有石皮和蘿蔔紋,也常被石賈製成方章,冒稱田黃凍,這種冒品要價極高,且因為沒有人工痕跡,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識別,但細察之下,還是可以發現這種荔枝凍質地過於通靈,蘿蔔紋也較粗,缺乏田黃的穩重感。
有關部門在研究田黃的內部成份組成中,用某種科學的方法,改變一些石材的分子結構,使其色澤與內部結構接近於田黃石,但終究不能溫潤其質、絲紋其體,由此可見田黃石的天生麗質並非人工所能牽強達到。
但有些時候仔細提防一下肯定是不會有錯的,冒冒失失的情況下,很容易出事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