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就已有不少福省商家聞風趕到江浙昌化,大量收購昌化田黃了。
有的商家,一般只在作品說明上標明“田黃”,而不會說明產地,只有懂行的買家詢問,才會問出田黃的來源,這也算得上一個‘灰色地帶’吧。
部分商家能用昌化田黃“魚目混珠”,主要因為兩種石頭外觀極為接近。
即使多年來經營和接觸各種玉石的專家也自言兩種田黃難以分辨:“以前辨認田黃的標準是有格,但現在發現,有格未必是田黃,田黃未必有格。”
壽山溪不過是一條一千多米長,兩百多米寬的小溪流,但就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卻是地球上唯一的田黃石出產地。
田黃石原本就是壽山石,由於地質變遷的原因,導致一部分壽山石從母礦中分離出來,隨著水流埋藏到田間,在特殊環境和特殊條件下,歷經數百萬年的二次生成之後,這些石頭逐漸改變了它原來的形態、色彩和質地,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田黃石那獨具一格的外觀特徵。
因為壽山田黃石沒有礦脈,加之地貌改變、二次生成的條件完全消失,所以才價值連城。
所謂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無紋不成田,這些特徵都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經過千百萬年的蘊育才能形成,不是其他石頭能假冒的了的。
當然,昌化田黃石也是品質優良的石種,但它畢竟沒有田黃石那樣的二次生成環境,也沒有田黃石那麼漫長的二次生成歷史,所以昌化田黃石一般都沒有石皮,也沒有正宗田黃石獨有的蘿蔔紋。
在提及田黃時,很多行家都強調壽山是田黃的“世界上唯一的產地”,更有文章直接稱“所謂田黃就是產於壽山田坑中的黃顏色石材。”
因此,當“昌化田黃”的叫法出現在市場中時,業內隨之出現爭議。
在反對昌化田黃的聲音中,一種觀點是田黃產地只有壽山是歷史形成的共識,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田黃”已經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因此,石質再相似也不能稱為田黃。
另一種觀點是,“田黃”應該是出產於水田中的黃石,而“所謂的”昌化“田黃”卻產于山上,所以名不副實。
甚至,把它起名叫昌化田黃石本身就是生拉硬拽、牽強附會,就像某種運動品牌起名“喬丹”,實際上卻跟喬丹沒有半分錢關係一樣,無非就是想要借用別人的名氣而已。
不過昌化田黃石雖然不被承認,可是在壽山田黃石已經開採枯竭的情況下,昌化田黃石的收藏價值還是不低的。
十萬美金買下來這麼一塊昌化田黃石,依然是划算的,因為及時價值縮水二十倍,依然是賺的。
想了想,張天元就把這塊昌化田黃石買了下來。
將東西收起來之後,他又尋摸起了別的東西,很快,一塊灰中帶一點黃的石頭映入他的眼簾之中。
經過仔細判斷,他不由心中一喜。
這塊石頭的灰色石皮略顯粗糙,石皮包裹中的原石呈半透明狀,細嫩而凝潤,色豔而迷人,顏色由表皮向裡層逐漸轉淡,石頭的核心處略微有些泛白。
而整塊石頭並不是完美無瑕的,隱約可以看到裡面有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這種形狀就像剛剛切開的白蘿蔔纖維,民間俗稱“蘿蔔紋”,也具備了田黃石的典型特徵。
蘿蔔紋可是鑑定田黃石的關鍵特點,有了蘿蔔紋,基本上可以肯定這就是田黃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