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市場浸淫多年,佛爺心裡有譜:在鬼市賣貨的人,80%都不懂。
“他沒有概念。我十塊錢買來的,賣了五百,已經證明我很有能力了,但這跟物品本身的價值是不匹配的。”佛爺曾經在張天元面前得意地分析。
“‘鬼市’是收藏市場排價最底層的地方。”佛爺這樣總結。
對於很多收藏品而言,“鬼市”是價格節節攀升的起點。
那些來這裡閒逛的普通收藏者、文玩商販、藝術家為或真或假的民間藏品不斷加持,使之最終從一件流於民間的“地攤貨”晉升為拍賣會上賣出高價的孤品。
佛爺的發家史始於1995年,幾乎算是帝都末代“倒爺”。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批倒買倒賣小商品牟利的小商販。
在價格雙軌制的年代,他們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價格差獲取利益,隨著90年代以後市場經濟的發展,“倒爺”才逐漸消失。
佛爺的生意邏輯與之相似。
這個14歲就因體育特招而入伍、18歲就退伍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比別人更早地開始了原始財富的積累。
在鐵路系統工作兩年之後,佛爺開始在帝都文玩的集散地之一潘家園擺地攤,第一天就掙了500元。
當時,他一個月的工資是140元。
佛爺當即決定辭職,到遠郊區縣收貨。
他經常騎腳踏車到帝都周邊或者北河去住幾天,收一些類似於鼻菸壺、翡翠的菸袋杆的老物件,拿到帝都、張家城、石家城的市場上賣,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三四萬。
現在“鬼市”上能看到的老物件,大多數都是“倒爺”透過這種方式獲取的。
在迅速迭代的中國社會,大多數人都只對新鮮事物趨之若鶩,而對那些舊物不顧一屑或者一無所知。
佛爺認識一個晉州“倒爺”,花幾百塊錢收了一件貨真價實的皇帝龍袍,轉手1800元賣給了帝都文玩店的老闆,後來這件龍袍又輾轉到了商人手裡,現場十幾件的拍賣品中,就只有這件龍袍拍出了幾百萬的高價。
晉州“倒爺”一下子垮了,妻子嫌棄他有眼無珠失了財,離了婚,“倒爺”從此垂頭喪氣,再無往日風采。
據佛爺介紹,從“鬼市”流通出去的收藏品主要會經歷這樣的升值過程:有實體店的商人收購、有懂行的藝術家、收藏家加持,才能在拍賣會上賣出高價。
換言之,即便那件龍袍擁有幾百萬的價值,只要還在第一級的“倒爺”手裡,賣出幾百萬的價格就是天方夜譚。
所以佛爺直截了當地說:“其實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這個東西在你手裡根本賣不出這個價。”
很多人以為撿到漏兒就一定能夠賣到高價,那真得是太過天真了。
當初張天元要不是有幾個貴人相助,就算他有鑑寶如神的本事,其實也沒多大用處的。
所以倒買倒賣五年之後,佛爺審時度勢地從小攤販拓展到了文玩店店主的角色——這種身份的轉變能為他的貨品帶來更多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