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市”的出現本就有一個特別清晰的指向:錢。
清朝晚期,王公少爺敗家,拿了家裡的寶貝出來賣,但又怕被人發現,於是“見物不見人”。
鼎盛時期,皇城周圍集中了8個鬼市。
稱之“鬼市”,可以解釋為兩層意思:一是市內有詐,集中了很多非法渠道獲得的、摻假的東西;二是開市時間特別,凌晨天黑前營業,太陽出來就收攤。
延續至今,帝都“鬼市”就只剩下大柳樹鬼市。
早年神乎其神的規矩逐漸打破,但交易始終是“鬼市”的核心:賣家靠賣貨收錢,買家靠收貨滿足自己的收藏慾望或者轉手高價賣出賺取差價。
佛爺預計,“鬼市”的買家中,大部分是做倒賣生意的“二道販子”,便宜是這裡的最大標籤。
一對剛開始在“鬼市”擺攤的年輕夫婦杵在一堆貨品中央,旁邊一個“老炮兒”模樣的人帶著濃重的帝都口音傳授經驗:“來‘鬼市’的都是撿漏的,你價格得便宜,讓人覺得跟不要錢似的。”
佛爺有個朋友也喜歡逛鬼市,他是西餐廳老闆。
熱愛老玩具和早期的美國貨,曾經在“鬼市”上淘到過價格非常低廉的東西,比如用五六十塊錢買了在網上被炒到五六千的美國“椰菜娃娃”,一個30多斤的樹脂西瓜太郎擺件,60元入手,最後以2500塊錢轉手到了下家。
還有個朋友是從事摩托車賽車行業的,曾花60塊錢分兩次收了164個第一代皮卡丘的擺件,在二手平臺“閒魚”上以2800塊錢賣給了一個帝都向著太陽區的買家。
“它就是一個撿破爛的地方。東西想象不到的便宜。”佛爺當是給張天元的介紹就是這個。
自2003年起,他就是“鬼市”的常客。
當時,“鬼市”還是一個無人管理的自由市場。
2014年,佛爺甚至辦過名為“鬼市”的展覽,用於展出十幾年來從各地“鬼市”淘來的物品。
混跡多年,佛爺撿過一個“大漏”。
他曾花低價在“鬼市”買了一個佛塔上的經幢,最後以150萬的價格轉給了下家——“懂的人買了懂的東西,它就值這個錢”。
這樣的“撿漏”故事在“鬼市”並不鮮見,但便宜不意味著不講策略——正因為無人評估舊物的現實價格,講價過程就更像是買賣雙方心理博弈的過程。
佛爺還有個購買策略就是“不管多便宜都要砍價”。
“鬼市”只有“規矩”,沒有現代商業的誠信,說定了價格賣家又反悔的事情時有發生。
佛爺就見過幾起因此而生的打架事件。
因此,即便價格已經低於心理價位,也要努力殺價,讓賣家確信這就是個不值錢的垃圾。
除了賣貨,佛爺也經常在“鬼市”淘現貨,加價放到自己的貨攤上賣。
他賭的是自己更懂行。
買貨時,他會先從行家的角度捧貨,再以挑毛病的方式貶貨,一旦對方有所遲疑,就意味著他對於貨真貨假心裡根本沒底。
利用心理鬆動的這一剎那,價格刷的就降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