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三二八二章 古董彩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二八二章 古董彩票 (1 / 2)

在募捐活動中,除了大量捐款外,義賑組織還收到了許多從價值不菲到略可變價的物品。

由於災情火急,加上助賑物品愈積愈多,如何將之儘快轉為賑款就成了一個迫切待解的問題。

而率先設法解決這一問題並找到一條便利途徑的,則是上浦的義賑人士。

作為當時最大的通商口岸,上浦亦是呂宋票最集中的銷售地,故而當地義賑人士想到仿效呂宋票來處理助賑物品。

光緒五年八月初八日,上浦義賑組織仿照呂宋票之法,製作彩票二千張,向社會公開銷售。

此次賑彩銷售頗為順利,一月之間,二千號彩票便基本售出,並如期舉行了開彩活動。

而在上浦的啟發下,揚城的義賑人士如法炮製,在同年十一月也成功處理了一批助賑物品。

受光緒五年售彩活動的鼓舞,到光緒八年,義賑人士甚至開始嘗試將售彩助賑發展為一種募捐手法。

是年,有義賑人士趁當年舉行鄉試之時,設立了“元魁奪彩會”,稍後的類似手法還有所謂“元魁得意會”和“元魁奪標會”,其做法都是以押彩中舉士子來售彩籌賑。

儘管這些手法試圖結合“闈姓”票和呂宋票來另創一種新的博彩方法,但制度設計十分呆板,結果十分失敗。

而這些手法的失敗,更令義賑人士認識了呂宋票形式的優越性。

光緒九年後,義賑人士處理助賑物品時,模仿呂宋票成為一種常用手法。

光緒中期,商人打著“籌賑”名義,繞過官方禁令,開辦了明顯屬於經營範圍的彩票。

在義賑人士成功運用賑彩手法之後,彩票終於在中國得到了開啟缺口的機會。

光緒中期,一批商人借鑑義賑的先例,並打著“籌賑”的名義,從而繞過官方的禁令,開辦了明顯屬於經營範圍的彩票。

雖然這批彩票的彩項都是實物而非現金,但是這些實物的商品價值相當不菲。

況且,這批彩票不僅在發行量上大大超過了義賑發行賑彩的規模,而且都是以定期發售、長期發行的形象問世,這就與義賑臨時舉辦賑彩的情形拉開了距離。

有趣的是,這批彩票的創辦者皆為在上浦的書局,其所設彩物也都是書籍,故而它們又被稱為“書彩籌賑票”。

首家書彩籌賑票由翰寶閣書坊於光緒十三年九月發行,計劃售票一萬張,頭彩可得《古今圖書整合》一部。

不過,這家彩票很可能是投機行為,所以僅開彩一次便再無下文。

同年底,森寶書局發行了規模更大的書彩籌賑票,其第二次彩票發行量竟達四萬張。

儘管絕大多數書彩籌賑票結局不佳,但正是隨著它們一度蔚然成風,國人自辦彩票的問題開始引起社會上的注意,甚至出現了有利於彩票業的社會輿論。

當然,這種狀況仍然離不開以義賑為依託。

從光緒十四年十月到十五年初,《申報》刊發了數篇建議仿照呂宋票專設長期發行的彩票以助賑,並由義賑人士辦理的文章。

顯然,此類輿論無異於對國人自辦彩票的合法辯護。

與此同時,以“籌賑”為旗號的彩票不但繼續發行,還從彩物階段過渡到了彩金階段。

森寶書彩票從光緒十五年起,將彩頭換成了彩金,成為國內首家與西方彩票完全接軌的彩票。

而在森寶票成功轉型後,其他一些公開經營的籌賑彩票亦暢行無阻。

雖然森寶等彩票後來無疾而終,但它們終究意味著中國近代彩票破冰之旅的完成。

正是前面的鋪墊,光緒二十五年初,華商廣濟公司在上浦發行“江南義賑彩票”,從官府得到6年專營權,並沒有在社會上引起意外反響。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