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三零三六章 拍賣公司找上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零三六章 拍賣公司找上門 (1 / 2)

世界最早的拍賣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

當時的羅馬人把雕像、掛毯等當作拍賣品,但這往往是買主與賣主之間的行為。

拍賣者作為中介、拍賣官司作為一種職業在世界上出現,蘇富比是第一次。

從那時開始,經歷了250多年的時間,蘇富比在國際古董和藝術品市場上漸漸確立了龍頭大哥的地位。

或許是由於山米爾·貝克的書商背景,在蘇富比前200年的歷史當中,一直以印刷品和手稿的拍賣最為世人稱道。

1884年,蘇富比拍賣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本活版印刷的聖經,底價1200英鎊,最後經過幾輪叫價,以3900英鎊成交,創下了當時單本書籍成交的最高紀錄。

1778年,貝克先生的外甥約翰·蘇富比成了這家拍賣行的合夥人,並使拍賣行的業務更上層樓。

在1843年時,一位德國記者曾經描述了約翰·蘇富比的兒子——山姆·李·蘇富比主持一場書籍拍賣會時的現場情景:

“每當蘇富比舉起珍貴的檔案或書籍,臺下就一陣交頭接耳的騷動。興奮之情隨著拍賣會進行而起伏,只有在拍賣官司落槌的那一剎那,才有瞬間的寂靜。”

正是由於蘇富比的拍賣技巧,使得這家拍賣行聲譽日隆。

於是,“蘇富比”也就成了這家公司的金字招牌。

雖然蘇富比家族與拍賣行的關係止於1863年,但其名稱卻保留至今,成為公司資產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藝術品市場逐漸形成。

蘇富比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並且逐漸壟斷了重要藝術品的國際市場。

六十年代初,蘇富比進軍美國,收購了已有八十多年曆史的“派克勃內畫廊”,併成立了美國第一家國際性拍賣行。

七十年代,蘇富比又陸續將拍賣業務推廣到香港、蒙特卡羅、日內瓦等國際都市,並在世界主要城市設立辦事處,廣為蒐羅各國藝術品,逐步形成了國際藝術品拍賣的格局和規範。

五十年代末,蘇富比公司的年營業額不過600多萬英鎊,而到了1980年,年營業額已達上億英鎊。

蘇富比以讓全球客戶無束縛地觀賞偉大的藝術品而引以為傲。

如今可觸及到全球藝術市場的每個角落:辦事處遍佈達40個國家,總共90個地方;涵蓋的收藏品超過70種。

可以說,這樣的大拍賣公司能找上門來,對張天元來說,也算是一件榮幸之至的事情。

以前在國內的時候,他並未跟蘇富比合作過,所有的拍賣基本上都是透過國內的拍賣行進行拍賣的。

這主要是因為他有那方面的關係網,這樣做的話比較方便,而且佣金也比較少。

“不知道蘇富比的阿斯特朗先生找我有什麼事情呢?”

雖然猜到了對方的用意,不過張天元還是打算問清楚了。

反正他那個白銀盒子就是打算拿去拍賣的,既然有蘇富比的人找上門來了,那這還不好嗎?

“張先生,我們在網上看到了您準備賣掉的三件物品,真得非常感興趣,不知道您是否願意將這三件東西交給我們蘇富比來進行全美拍賣呢?”

阿斯特朗說話倒是直接,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張天元點了點頭道:“沒錯,東西是我放上去的,不過您來的不是時候啊,其中兩件東西,我在今天已經賣出去了,就剩下一個古羅馬的白銀盒子。”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