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觀察了一會兒就說道:“這是朱文‘老樹空庭得’印,這五個字的篆體,雲美以漢印繆篆與元朱文二者混成一體,方圓兼有,創作出有他個性的篆文。”
不得不說,大師就是大師。
顧雲美將五個字分二行刻,“老樹空”排一行,“庭得”又排一行。
“老樹得”三字的章法,方圓兼用。
“空庭”二字,雖然都是方形,而將筆劃轉角處都刻成小圓角,並將五個字的橫劃,都刻成略呈覆瓦形,務使筆直的線條也有些圓意,達到他的“非方,非圓;非不方,非不圓,天然成趣”的美學思想上的形象。
這印的虛實安排,在“得”字的下方,虛了一大塊,使印松靈生動得多。於是把對角的“老”字上部二側也虛去二小塊,和“樹”字上部虛去些。
這樣,使“老得”二字的對角虛,對稱著“空庭”二字的對角實。他將印邊,刻得比字細,細了易斷,斷斷續續,顯得很古樸。
字雖然並不粗,而把邊刻細了,細得幾乎沒有邊了,便顯得字的筆劃很粗。
這是他採用了線條粗細對比的技巧,令欣賞者感到元朱文並不細弱,而且是顆非常精彩有力的印呢!
刀法上雲美用最擅長和最熟練的圓切法刻,所以每筆都非常生動和古樸,比單用衝刀法刻的印,要棋高一著,藝術性強得多,當時鑑賞家評他的印“得文氏之傳”。
因為文三橋刻印雖曰仿漢,並不盡用漢印繆篆,而略參用元朱文。雲美瓣香三橋,且進一步將繆篆元朱混合使用,故二人的風格,同工異曲基本相同。
此二枚印都是朱文印章,另外還有兩枚白文印章。
一枚是白文“空谷幽蘭”印,款署雲美。
“空谷”二字筆劃少,“幽蘭”二字筆劃多,章法很難安排。
但他巧妙地把筆劃多的“幽蘭”二字在字的中間露出一些小空隙,不填滿;
而把筆劃少的“空谷”二字的空處,虛得很均勻,並把“谷”的二撇二捺,寫成隸書的筆意,使全印從呆板的方形篆文裡活躍了起來,這是此印的最大特點。
漢印中的字,稱為繆篆。
其實繆篆不是篆書,而是隸書的篆化而已。
篆形圓,隸形方;繆篆是方形,而且漢印文字中,也偶有“蠶頭燕尾”書寫體的隸書形象出現。
雲美對篆隸有深奧的研究,所以他敢在印上大膽創新,將隸意刻入印中。
這四字都逼邊,幾乎擠得沒邊了,摹擬著出土的漢印,很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