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是乾隆年間的東西,那絕對不會便宜,而且很有可能是名家繪製的。
即便只是仿品,光這製作工藝,那也算是仿品裡頭的極品了,絕對是有收藏價值的。
當然了,真品與仿品,那收藏價值自然有不小的差距。
大家都知道,琺琅彩瓷器屬於宮廷御用的,不僅燒製數量有限,而且燒製過程也有嚴格限制。
也就是咱們現在所說的標準化生產。
如果無法符合要求,那就要銷燬。
因此現在傳世的琺琅彩瓷器真得是相當之少。
中國人收藏,首先要的就是物以稀為貴,只有東西稀少,那才能賣上價,之前的古錢幣也是一樣的道理。
琺琅彩從康熙年間開始,就已經非常流行了。
到了乾隆年間,技術水平那是進一步提升。
歷史上乾隆時期出現了很多極其優秀的陶瓷作品,但琺琅彩在製作程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
畫工也不是一般的窯工,而是皇宮裡面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琺琅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
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琅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琅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
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
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
琺琅彩瓷的特點就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康熙的琺琅彩瓷大多作規矩寫生的西番蓮和纏枝牡丹,有花無鳥,顯得單調。
而雍正以花卉圖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當時尤為突出的是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題詩。
雍正時這些題詩的書法極佳,並於題詩的引首、句後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與畫面及題詩內容相配合,如畫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的用“山高”、“水長”章;畫梅花的用“先春章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