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一八六七章 蚯蚓走泥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八六七章 蚯蚓走泥紋 (3 / 3)

這訊息傳出之後,張天元就等著有人上鉤了。

才過了半天時間,就有一老太太捧著一花盆來找他了,說這是北宋鈞瓷。

張天元不由好笑,這北宋鈞瓷哪兒是那麼容易得來的啊,您要是真得到了這玩意兒,可就發達了啊。

仔細看那花盆,竟與之前的瓷器仿製技術十分相似,張天元就留了個心眼。

這老太太說:“我這上面有蚯蚓鑽泥紋,怎麼不是鈞瓷了?”

還挺倔強的。

張天元笑了笑道:“那叫蚯蚓走泥紋,不叫蚯蚓鑽泥紋。”

老太太點了點頭道:“是啊,就是蚯蚓鑽泥紋啊,這東西就是真得啊。”

張天元心道這老太太要不是故意來搗亂的,那就真得是有點一知半解了,只聽人提起過什麼紋兒,然後在自己沒有充分掌握的情況下,就認為這個招數學到了。

她認為有了蚯蚓走泥紋,就一定是真的,嘴裡還說的是“蚯蚓鑽泥紋”,雖然這意思嘛,好像也對頭,不過行話就是行話,大家都用的,你非要給改了,這不是亂了嘛。

張天元只好苦口婆心地說道:“老太太啊,在民國的時候,只要看蚯蚓鑽泥紋,我呸,是蚯蚓走泥紋就好了,現在不行了,現在人厲害啊,這種東西都能仿造出來的。”

鈞瓷,是在建窯和耀州窯的風格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致,無論是呈色和各種紋理的表現,做到窯變可控隨心所欲的表現技術,後世至今無人能仿造。

宋代受理學的影響,反應在瓷器上就是規整對稱,無論是造型或紋理都遵循這一原則,特別是北宋官造鈞瓷,不論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嚴格遵守這一原則。

規整對稱,高雅大氣,宮廷氣勢,一絲不苟。其勢沉重古樸,明亮而深沉。

放大鏡觀察,蚯蚓走泥紋(淚痕)用氣泡一個個串連一體呈立體的爬行狀,魚籽紋呈一摞摞魚卵正欲孵化而出。還有牛血紋,血色深紅暗沉殺氣騰騰,莊重威嚴等等,難以一一敘述。

北宋官窯鈞瓷的髮色和紋理大小和分佈,都能做到人為控制而恰到好處,是北宋瓷藝的最高工藝水平的體現。這批鈞瓷工藝早已失傳,而窯址(汴梁)也隨冰凍積水而下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可見當時鈞瓷產生的轟動效應。

於是各地群相仿效,窯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領。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棟,考古窯口不計其數,因都未見過這批北宋官造鈞瓷,也只能是管中窺豹了。

事實上民國以前,宋鈞鑒定有絕對特徵,這個絕對特徵被喻為‘蚯蚓走泥紋’。蚯蚓走泥紋的形成,是因為鈞瓷的釉非常厚,能夠厚達七八毫米。

&nbsp未完待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