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沐打量了曾漁兩眼,似乎有點眼熟,問道:“你就是曾漁,以前可曾到廬山白鹿洞書院聽我講學?”三年前王宗沐任江西道提學副使,修王陽明祠、重開白鹿泀書院並親自主持講學,當時江西各府、縣前來聽講的學子甚多。
曾漁道:“嘉靖三十八年秋,學生曾赴白鹿洞聽講,當時是黃提學主持。”
王宗沐“哦”的一聲,心想自己怎麼會覺得曾漁有點眼熟呢,應該是記錯人了,說道:“你對本司要求對你的考核可有怨言?”
曾漁道:“王大人,是學生上書要求重新考核的,為了黃提學的清譽、為了學生的清白,只要考核公平、公正、公開,學生何懼考核。”曾漁表面一派溫文爾雅,言詞語氣卻漸有狂生之態。
王宗沐有些不悅,曾漁話裡帶刺啊,不過黃學政就是在邊上,他也不好多說什麼,此番考核本就有些師出無名,黃學政是反對這次考核的,說道:“此次考核依舊由黃提學主持,本司只作監察,科舉取士,乃國之重器,豈能不謹而慎之。”
另三位監察考核的官員也到了,分別是南京林御史、江西道劉御史、袁州府郭推官,與王宗沐、黃國卿見禮後,一起到學署明倫堂坐定,曾漁也跟著上堂,恭立一邊,看著那幾位監察官,心想:“這位南京來的林御史應該就是原臨川知縣林潤吧,與謝榛老先生是世交,去年在臨川謝老先生為我補考之事奔走,還是請林知縣引薦才見到的黃提學,沒有想到時過境遷,林知縣成了林御史,卻要來考核我了,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啊。”又想:“聽聞林潤甫就任御史之職,就猛烈彈劾嚴世蕃的死黨鄢懋卿,現在又要借我生事,官場真是人情翻覆似波瀾啊。”
學署衙役搬來一張小方桌和一把椅子,桌上放置筆墨紙硯,一切就緒,單等考試。
王宗沐對黃國卿道:“黃大人,這就出題吧。”
黃國卿道:“還是王大人出題吧,王大人亦是學官出身。”
有些話黃提學沒明說,王宗沐也覺尷尬,清咳一聲道:“那就拈書定題吧。”
拈書定題就是隨意翻書,翻到哪一頁就在哪一頁上找一句做試題,這在科舉考試中很常見,為的是杜絕考官洩露試題。
黃提學問:“是考小題還是經題?又或者是兩樣都考?”
王宗沐道:“只考小題吧,以一個半時辰為限,如何?”
黃提學道:“但憑王大人做主。”
書吏捧上四書,王宗沐拈起那冊論語道:“就出論語題。”正待翻書,忽又抬頭望著大門外,皺眉道:“肅靜,肅靜。”
學署明倫堂正對著儀門,儀門與大門相距不過十丈,大門外數千民眾的喧囂之音雖不影響堂上官員說話,但那種“嗡嗡”之聲還是讓人煩躁,便有差役飛跑出去喝令眾人不得喧譁——
堂外稍靜,王宗沐翻書出題,隨手一翻,是《衛靈公第十五》,便對曾漁道:“曾生,你以‘眾惡之必察焉’為題作一篇八股文,不得少於四百字。”
“眾惡之必察焉”完整的句子是“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意思是一個人就算大家都厭惡他,你不能人云亦云也來厭惡他,必須自己**考察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說的那麼可惡;同樣,一個人大家都喜歡他,你也不要跟風,要有自己的考察,不能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孔子這是教育弟子要有**的思考和判斷,不為表相迷惑——
曾漁含笑道:“‘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這個試題甚好,正可道明學生目下的遭遇,學生自補考進學之後,陰差陽錯剿賊立功,蒙朝廷獎賞,得多方讚譽,可謂‘眾好之’矣,諸位大人現在考核學生乃是‘必察焉’,學生能不警惕自省乎。”
黃提學聽曾漁這麼說,忍俊不禁笑了起來。
王宗沐卻是麵皮微紅,有些慚愧,說道:“那就趕緊答題吧,現在正辰時剛過,到午時初刻交卷。”
對這種小題八股文,如今的曾漁是得心應手,一邊磨墨一邊打腹稿,一硯墨濃,腹稿已有了,不忙著書寫,卻對一邊侍候的差役道:“麻煩取一張楮皮紙來,不要裁割。”
差役便去取了一張楮皮紙來,這種不裁割的楮皮紙有五尺多長兩尺多寬,紙質柔韌,不易破損,曾漁沒有就座,而是立在桌邊懸腕揮毫,在這張楮皮紙上書寫,字如鴿卵般大小,用的是米南宮的行書體,寫的是“眾惡之必察焉”,堂上高坐的王宗沐、黃國卿等人都能看清紙上的字跡,不免納罕,心想曾漁這是做什麼?
只見曾漁寫兩句,又停筆沉思,紙上那兩行字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