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吐瓦魯特區的移民和福利政策,現在已經註冊的青壯勞動力是有了完善的社會保障的,但那個需要工作十五年才能享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對這些青壯勞動力的父母來說,就有些不太適合了。
因為在他們這個年齡,如果再工作十五年的話,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在吐瓦魯特區工作的青壯勞動力們,也沒有把他們的父母移民到特區的打算。
因為這二十萬元的移民費對這些老人們來說,在國內也可以生活得較好。
唯一的遺憾就是在他們生病的時候,自己的子女不能在他們身邊照顧。
但現在吐瓦魯特區引進和醫養結合的產業部署,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至少,讓這些特區建設者們看到了一絲曙光。
由於國內對醫療產業的管理非常嚴格,而且在從業時間的要求上有硬性要求,所以造成執業醫師的數量一直滿足不了各大醫院的需要。
而且,對於一些民營醫院來說,管理部門的要求就更加苛刻,甚至要求一個民營醫院必須要具備多少個執業醫師。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的一些執業醫師憑他們手中的執業醫師證,就可以挑選自己覺得合適的醫院。
甚至只需要在一些民營醫院掛上一個名,每個月都可以有一筆對普通人來說很可觀的掛名費。
也因為如此,如果沒有更大的實實在在的利益,這些執業醫師是不可能放棄國內的優厚待遇,到一個新興的不知道發展前景的地方來工作。
除了吳建興自己的兄弟、父母、妻兒和關係很好的同學,願意到這邊來發展的就只有那些才出身社會的實習護士。
由於醫療隊伍的缺乏,再完善的醫療設施,也無法轉化成醫療能力。
所以,吳建興建立的第一個醫養院,重點還是放在養老這一塊。
吐瓦魯特區畢竟是一個新興的華人城市,城市裡的人大多數都是青壯勞動力,所以他們的醫療需求也並不是非常迫切。
而且就憑吳建興現有的醫療隊伍,對於處理一些普通的病症是毫無壓力的,萬一遇到了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還可以向周邊國家,比如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尋求醫療支援。
那些實習的護士,如果按照國內要求的話,是不可能單獨從事護士職業的。
但在吐瓦魯特區,尤其是對醫養院裡老人的護理工作來說,她們在學校裡所掌握的知識幾乎就已經足夠了,畢竟這不是醫療護理,而是護理一些還具備基本生活能力的老人。
由於吐瓦魯特區的小區裡已經設計安裝了一些簡單的運動場所、康復器材等,而且還有小型的花園、魚池等休閒娛樂場所,所以吳建興的養老區域相應的設施就省下了很多。
還有,吐瓦魯特區的所有房間都有良好的通風和溫、溼度調節系統,不僅有利於異味的去除,也不容易滋生黴菌。
吳建興增加的那些無障礙設施,以及特區非常方便快捷的公共快車服務,更加方便了在養老區域居住的老人們的出行。
再加上吐瓦魯正在開發的海島旅遊資源,陽光、沙灘、海浪和清新的海風,種種內地無法享受到的自然風光都可以唾手可得,這是國內同樣規模的養老院無法提供的。
而在養老費用的確定上,吳建興還是透過吐瓦魯方便的任務平臺釋出了一個民意調查任務,自己幾乎都沒有怎麼操心,調查結果就發到了他的手上。
從調查結果來看,吐瓦魯特區是存在很大的養老需求的。
但在養老費用的心理預期來看,具有完全自理生活能力的老人,每個月的基本開支在8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