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良也知道,在當前全國範圍內大搞環保的局勢之下,就算是民生公司可以給當地帶來非常大的利益,政府也是不可能冒著這樣大的政治風險,對民生公司網開一面的。
而且,如此之大的土方工程,如果動用共享空間的力量,把那些挖出來的土方送到其它地方去的話,任何一個稍微懂一點土石工程知識的人,都可以輕易地看出其中的問題。
所以,在人口密集的內地,只能使用正常人能夠理解的手段,來解決這些渣土的處理問題。
實際上,在異世界的雲夢澤建城的時候,由於地勢較低,夾在長江和漢水之間的雲夢澤區域很容易遭受水患的影響。
為了做到一勞永逸,魏民生就採用了直接在原地面上修建下水道,並大幅度提高城市基礎的作法。
這樣的做法雖然填方量較大,但是卻少了在城市基礎上的挖方作業,同時把那些阻礙交通的山地進行了平整,綜合看起來這樣的工程是一個較為合理的選擇。
現在吳光良所遇到的情況與此有一些共通之處,完全可以把填方作為消化平整地面所產生渣土的途徑。
而且,在吳光良的計劃之中,這座新城應該要與周圍有一個相對隔離的環境,一個相對較大的落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只有這樣,新城才有機會在世人面前,展示出與其它地方管理上面的不同之處。
政府劃撥給民生公司的那兩平方公里的未平整土地,本來就是規劃區內地勢落差最大的,政府因為資金缺口太大才遲遲沒有進行平整。
一個近似於長方形的區域,一邊是高出縣城路面二、三十米的淺丘,一邊卻是一個巨大的凹地。
這樣的地形,在盆地周圍的淺丘地貌中非常普遍。
由於當地較為缺水,所以在凹地中一般都修建有一個堰塘,用於凹地周圍地勢較平區域的水田灌溉。
周圍地勢較高的區域,以前在勞動力充沛的時候,都是小塊的旱地,只能種一些玉米、小麥、紅苕之類的耐旱作物。
但這樣的土塊坡度較大,並不利於機械化耕種。
在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這樣的種地方式幾乎掙不了什麼錢,還不如外出打工掙得多。
現在的城市發展,越來越受到居住人口數量的限制,周圍區域的拆遷工作也幾乎處於一種停滯的狀態。
所以,在大量勞動力外流的情況下,這些地方實際上早就被荒廢了。
相對於離城更遠的地方每畝只有三、五百元一年的流轉費用,放棄土地承包權換取城鎮居民社會保險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較低的徵地成本,也是政府同意把這片區域劃撥給民生公司開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隨著周圍城市吸納人口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本縣人口的持續減少,在目前的情況下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程序。
在縣城房屋空置率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新的開發商入駐了。
現存的幾個開發商,都是因為還有一些多年前的爛尾樓盤沒有完工,才留了一些人在這裡“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