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良的建議得到了魏民生的肯定和支援。
但是,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人口危機的華夏國人來說,總感覺吳光良的話有點危言聳聽、不可思議。
鑑於這樣的情況,魏民生根據吳光良提出的最佳人口年齡結構模型,以及未來二十年內華夏國的人口目標,用折線圖的方式畫出了二十年後華夏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圖。
魏民生指著這個結構圖說:“這樣形態的人口年齡結構擁有什麼樣的好處,我就不再重複了。
在華夏國發展的腳步沒有停下來之前,我們的人口增長來源有兩個方式。
一是透過生育增加的新生人口,他們是華夏國的未來。
二是透過吸納周邊的百姓而增加的,他們是華夏國的現在。
為了避免出現社會需求的大幅度波動,我們必須盡力把我們華夏國的人口結構調整成這樣的形態,這是形成一個穩定社會的基礎。
由於我們現在的人口總數還沒有達到上限,所以,我們還有較大的調整空間。
在華夏國的人口和疆域達到穩定之前,我建議以目前華夏國人口結構最高的年齡段為標準,其他年齡段的人口逐漸向這個最高的值靠攏。
比如說我們目前年齡段人口數量最多的是二十三歲,從統計資料來看,這個年齡段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近五萬人。
雖然我們華夏國目前的平均年齡還沒有超過五十歲,但由於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們的平均年齡必然會逐年提高。
華夏國這幾年死亡的註冊人口之中,大多數都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的歲月裡,透支了他們的生命。
數十年生活在生死邊緣線上,努力地為活下去而拼搏,積勞成疾,給一些器官造成了永久性的傷害。
就算是我們華夏國目前最好的醫生,面對這樣的情況也無能為力,只能儘量讓他們走得更加安詳一點,少一些痛苦。
從統計的情況來看,實際上我們華夏國目前的死亡曲線是從四十六歲開始的,年齡最大的為七十六歲。
這樣的情況可能還要維持至少三十年,因為周邊的百姓過去的生活條件有限,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他們過去透支的生命力。
在死亡曲線之前的四十六年時間裡,除去今年因為還存在大量沒有出生的人口沒有註冊登記之外,人口數量最低的是五歲這個年齡段,出生於當年的人口數量不到一萬人。
而其他年齡段的人口數量至少也在一萬至兩萬之間,不同年齡段之間的波動,最高的甚至達到了五、六倍,遠遠超過了百分之十這樣一個可控的波動範圍。
所以,我們華夏國表面上看來發展勢頭很迅猛,但實際上從年齡結構上來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不均衡,從而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期,對整個社會的需求波動帶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