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政策,才可能達到政策需要達到的目的。
如果政策執行的時間錯了,所導致的結果也就全部錯了。
除此之外,甚至連政策的落腳點都錯了,因為他們出臺的政策,控制的是育齡婦女能夠生育子女的數量,而不是控制某一個年齡段生育人口的數量。”
“控制育齡婦女能夠生育子女的數量和控制某一個年齡段生育人口的數量有區別嗎?”
“這區別可大了。
我們先前已經知道了,一個社會最佳的年齡結構應該是什麼樣的形態。
所以,我們的人口政策就應該圍繞這個最佳的結構形態來制定。
如果他們在一發現某一個年齡段的出生人口數量高於最佳形態的平均線時,就應該啟動人口的生育計劃。
而在某一個年齡段的出生人口數量低於最佳形態的平均線時,也應該啟動人口的生育計劃。
人口的生育計劃應該是雙向的,既可以控制生育數量,也可以刺激生育數量。
可是,他們只想到了儘快地把人口總數降下來,卻忽略了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不論是增還是減,其主要目的都是讓人口生育變得有計劃,人口數量可以控制,從而促進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
知道了我們對人口的年齡結構計劃的目標,就可以很方便地制定出最合適的政策。
幸運的是,我們華夏國目前除了從生育數量上來控制人口結構之外,還可以從周邊吸引人口來改變和最佳化我們的人口結構。
根據經驗,不同年齡段的人口數量在標準值上下百分之十以內的波動,並不會對社會各行業的需求產生較大的影響。
華夏國的‘自流崗’制度完全可以適應這種程度的波動,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針對社會各年齡段的人口數量,有意識地用政策來引導,對那些存在較大波動的年齡段進行相應的干預,使其逐步達到這種最理想的結構狀態。”
在吳光良說話的時候,魏民生透過資料庫的分組統計表,把華夏國目前的年齡結構折線圖做了出來,然後展示在大家的螢幕上,說:“理論很簡單,這就是我們華夏國目前的年齡結構折線圖,在某些年齡段裡,的確存在很大的波動,你就按照你所說的理論,來確定我們應該制定什麼樣的人口政策。”
吳光良看了看那個華夏國的年齡折線圖,說:“我們華夏國目前的人口還處於一個快速的擴張期,而且,就目前的這個人口規模,距離達到人口上限還差得遠。
所以,我們就有充分的時間來對華夏國的人口結構進行最佳化。
而這個最佳化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現有的人口結構,一個是未來的人口結構。
對於現有的人口結構,我們可以暫時不用對人口高峰進行調節。
根據經驗,華夏國未來的總人口在達到五億之前,我們並沒有嚴格控制生育數量的需求,因為五億人口完全在我們能夠承受的人口數量之內。”
“我們華夏國目前的人口總數還在一百萬,就算你所說的五億人口是上限,但我們的人口總數目前距離這個上限也太遠了點吧!
從現在就開始制定人口政策,是不是太早了點啊?” 2k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