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任何一個人都需要的,哪怕他曾經是一個匪徒,只要他活著,就不能讓他絕望。
因為,一個絕望的人可能會斷送多少人的希望,是一個永遠無法用數學方式來判定的事情。
……
華夏國在魏國的官道上自然而然地行使著一個主權國家才能具有的權力,因為國資部的解釋是,這官道上也沒有種任何的糧食,所以與荒地差不多。
按照總統在立國時的宣告,這樣的“荒地”也應該屬於華夏國的土地。
為了保障生活在華夏國土地上的人不受任何威脅,所以華夏自衛隊的人主動對周圍一切可能的隱患進行清除,對於魏國和華夏國來說都是共贏的。
而且,對於這個人口規模已經非常低的特殊歷史時期,荒地的所有權還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華夏國動用了大量的物資來修整官道,而且又沒有在官道上設定任何的關卡。
所有的魏國人都可以在修好的官道上隨意地通行,並享受到平坦路面帶來的好處。
所以,魏國的底層百姓和普通官員也有樂觀其成的意思。
甚至於一些普通的軍士,也都悄悄地加入到了華夏國修路的隊伍之中。
至少,只要完成當天的工作任務,那每天的報酬足以讓他們敞開肚皮吃個飽飯還略有剩餘。
而他們的上司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無法讓他們吃上飽飯都已經愧對這些為你們拼命的將士了,如果還要阻止他們自己去找飯吃,那就不是反抗那麼簡單了。
那個時代所弘揚的忠誠,無非就是既得利益團體生存發展的必需條件而已。
他們把三綱五常奉為“天理”,作為封建統治者用於奴化人民的工具,以此來達到讓百姓服從他們管理的目的。
但人心恰恰是最難把握的東西,在沒有一個科學的評測機制客觀地對某一個人的行為進行評測之前,只能用忠誠這樣的價值觀來籠絡人心。
可無數的歷史證明了,最底層的百姓只在乎誰能讓自己過得更好。
誰能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那就是他們追隨的物件。
誰讓他們的日子越過越難,那就是他們唾棄的物件。
讓他們自己去推翻壓迫他們的強權是很困難的,因為好死不如賴活著,只要還有一定的存活空間,就不會有人幹這樣的事情。
但是,如果在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帶路黨”就會大量的出現,就好像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時候,還有百姓幫忙扶梯子、看熱鬧。
是他們不愛國嗎?
不,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
封建體制下的國家與普通百姓有何關係?
那只是統治階級的國,而不是普通百姓的國,所以出現那樣的事情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