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僅僅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而已。
七十年代,大家覺得未來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手握搖把,對著話筒說:喂!請幫我接某某某。
天涯若比鄰,那是一種多麼愜意的生活方式!
無數的人都沒有想到,資訊科技的出現會讓電話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手搖式電話機只用了幾十年時間就成為了“古董”,成為了只存在於民國時期電影畫面中的記憶。
而資訊網路的出現,人們終於能夠集全人類甚至全世界之力,把未來看得更遠、更清晰。
雖然還是不能保證歷史的車輪一直都朝著正確的方向,但至少,資訊網路已經能夠讓人們更早的看到錯誤的方向,從而更早地對一些事情錯誤的發展方向進行糾正。
資訊社會與人治社會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對立,因為人治社會中的那些所謂的“精英”,沒有一個不是利用資訊的不對稱玩平衡和耍手段的高手。
如果所有關係到公眾的資訊都透明瞭,你讓他們如何謀那爾虞我詐之策,如何行那合縱連橫之道,如何做那貪贓枉法之事,如何要那來路不明之財。
在一個資訊充分共享並且摒棄了利益關係人干涉的資訊社會之中,根本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實際上,資訊社會所建立的社會秩序,目的仍然是求得一個“平衡”。
只不過,它所要求的“平衡”,與人治社會下的平衡,完全不在同一個層面。
資訊社會所注重的平衡,是所有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的平衡,是一種更大範圍內的平衡,而不是隻針對某幾個人和某幾個勢力之間狹隘的平衡。
用一個在某一個國度讓人經常吐槽的詞語來說,那就是“和諧”。
資訊社會所追求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和諧。
和諧世界本來是一個讓人嚮往的世界,一個值得期待的社會生態,可這樣一個寄託著美好願望的一個詞語,為什麼會淪落成為“河蟹”?
無非就是戲稱其借“和諧”之名,行那橫行“八”道之事,百姓心中有怨。
正因為資訊社會與人治社會之間,對資訊共享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和處理方式,所以才會有“文字獄”,才會有“因言獲罪”,才會有“封殺”……
這是“人道”與“王道”之間的交鋒,這是“人治”最後的瘋狂。
資訊社會降臨於這個世界,哪怕從數字資訊的載體——計算機的出現開始,滿打滿算也不過四十餘載。
如果從資訊透過網路共享實現了“地球村”的那一刻開始,甚至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時間。
這二十年的時間,與數千年人治社會統治世界的時間相比,實在是太短了,短到甚至還沒有來得及改變一代人的思想。
只有認識到資訊共享會給世界帶來另一種可能的人成為了社會主流的時候,那才是資訊世界的春天。
魏民生相信,那一天並不遙遠……
當資訊共享真正向世人展露出它那銳不可擋的鋒芒的時候,一切的魑魅魍魎都將無處遁形。
大道雖然無形,但大道那無形之鋒,足以破開世間一切影響人們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