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夏五銖錢在襄陽的流通,越來越多的商家也把華夏五銖錢作為計量其它錢幣的標準。
因為這些商家發現,華夏五銖錢的分量驚人的一致,隨便挑出一枚,其重量幾乎都是標準的五銖重。
任意挑出二十四枚華夏五銖錢,就是標準的一兩,分毫不差。
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存在有一個重要的基礎,那就是法定比價的確定。
李嚴在襄陽推出華夏五銖錢的時候,雖然錢的幣值仍然是五銖,但在與其它錢幣進行兌換的時候,並不是按照其它錢幣的幣值來計算的,而是按照重量來計算其它錢幣的價值。
同時,他們在出售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時候,又指定只能使用華夏五銖錢來購買,用大量的物資建立起了統一的、新的錢幣價值體系。
由於現實世界早已經拋棄了“金本位”的貨幣體系,所以,大家更多的都是在討論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但實際上,如果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裡,各種貨幣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法定比價存在,而這些貨幣的真實價值各不相同。
其中含金量較高的貨幣就會被認為是硬通貨,即“良幣”;
反之,含金量較低的貨幣就會被認為是軟通貨,即“劣幣”。
人們往往樂意接受硬通貨,即“良幣”,而不願意要軟通貨,即“劣幣”。
從而優勝劣敗,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
良幣驅逐劣幣,必須保證貨幣本身的“含金量”,而華夏五銖錢中精鋼的價格,在異世界裡早就超過了銅的價格。
所以,其它國家鑄造的任何一種名義價值為五銖的貨幣,都是無法與華夏五銖錢相抗衡的。
所有人都只願意收鑄造精美、重量十足的華夏五銖錢,而主動地拒絕其它五銖錢的使用。
甚至連官府收稅,都開始要求百姓和商戶繳納華夏五銖錢。
官府的認可,讓華夏五銖錢成為了襄陽名義上的法定貨幣。
那些世家大族所窖藏的大量銅錢,也都面臨著貶值的局面。
因為那些銅錢在襄陽城裡已經慢慢地吃不開了,越來越多的商戶都開始指定只接受華夏五銖錢。
如果你確實要使用其它銅錢的話,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大家都按照重量來算。
而且,由於商戶要承擔請人去兌換的費用,所以,一百六十二枚華夏五銖錢同等重量的其它五銖錢,只能當成一百六十枚華夏五銖錢來用。
這兩枚華夏五銖錢的費用,對於那些世家大族來說可能沒有什麼。
但對於那些以前依附在他們名下的莊戶來說,這可就是兩頓飽飯的問題啊。
於是,那些世家大族用謠言來隔離莊戶和華夏國人的主意徹底泡湯。
一個村莊只要有一個人到襄陽購買了生活物資,很快就會帶回那些讓人興奮的訊息。
“一天運送一百斤物資,就可以吃兩頓飽飯。”
“如果一天運送八百斤的物資,只需要兩天時間,就可以買一件雨水淋不過、風也吹不透的神奇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