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華夏工作組的人總結了經驗,決定在華夏工作組的名聲徹底打響之前,不急著往華夏國輸送勞動力。
這些在華夏工作組駐地討生活的人,本來就是宣傳華夏國最好的免費勞動力。
他們在這裡呆得越久,產生的影響就越大,從而源源不斷地把更多的百姓吸引過來。
隨著這些百姓與華夏國工作組接觸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們之間的話題也越來越多。
當然,對於這些平頭百姓來說,最喜歡聊的話題就是——吃。
而對於華夏國的人來說,吃早就已經不是他們每天需要考慮的事情。
城外工作組駐地的食堂裡,除了原來的稀飯之外,也陸續增加了一些華夏國才有的菜品。
在這百草枯萎的寒冬裡,能夠吃上新鮮的蔬菜,簡直是所有魏國人都不敢想像的事情。
但只需要三個華夏錢,四種小菜隨便選,可以滿滿地裝上一碗。
雖然這種小碗裝不了多少,但菜湯上面那厚厚的一層油水卻讓所有的魏國百姓覺得物超所值。
如果你還想吃肉的話,只需要六個華夏五銖錢,就可以在那十幾種葷菜中任意選擇一盤。
那些菜品的味道,完全超越了襄陽城裡的任何一座酒樓。
於是,華夏工作組駐地的食堂越開越大,甚至專門從華夏國又派遣了幾十名廚師和小工過來,才勉強能夠維持食堂的正常運轉。
那兩個水上運輸平臺每天都要在荊門到襄陽城外走兩個來回,主要是運送一些蔬菜、大米之類的生活物資。
而這些物資的搬運工作,也是透過釋出任務的方式來分配的。
透過獨立平臺的統計,只有那些每天平均運送物資重量達到六百斤以上的人,才有資格獲得這個搬運工作。
為了減少勞動力的往返,水上運輸平臺的上下物資搬運被分成了兩個部分。
有十個壯勞動力在荊門城外的碼頭上,專門負責上貨。
有十個壯勞動力在襄陽城外的碼頭上,專門負責下貨。
而運輸過程中的安全,則由華夏自衛隊的人負責。
本來魏民生可以在兩個碼頭上安裝傳送帶之類的省力機械,但李嚴說:“這些崗位的設定,就是要讓那些百姓更多地與華夏國的人接觸。
只有他們自己意識到他們的日常生活與華夏國存在多大的差距,才會生起到華夏國去生活的念頭。
但這個差距不能夠太大,因為差距太大了的話,他們就會認為這是奢望,反而絕了這個念頭。”
於是,魏民生就採納了李嚴的辦法,讓這些人逐步接觸到華夏國更先進的東西。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用吃來逐漸提高他們的見識。
只有吃飽了之後,才會去想其他的事情,比如穿衣的問題。
江邊的寒風總是那樣的凜冽,這些百姓身上的麻衣很明顯是無法抵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