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國為了保護對社會發展有益的創新,也參照現實世界的辦法,在法律中增加了一些類似於專利法的條款。
這樣的保護措施,極大的激發了那些有想法的勞動者們的創造力。
在城市單元地下部分的修建過程中,會大量地使用鋼筋的連線工藝。
在現實世界中,鋼筋混凝土施工的鋼筋連線方法常用的有三種,分別是綁紮法、電焊法和機械接頭法。
綁紮法施工簡單、效率高、不損害鋼筋,但其缺點是鋼筋浪費太大,骨架容易變形。
電焊法的優點是鋼筋骨架牢固、不易變形、節省鋼筋,缺點是傷害鋼筋和耗能。
機械接頭法的優點是不傷害鋼筋、專業化程度高(規範)、操作簡單,缺點是工藝麻煩、安裝不方便、耗能。
從三種接頭法的測試情況來看,機械接頭法的接頭強度高,與母材等強,連線質量穩定、可靠。
對於一些直徑較大的鋼筋來說,普通的綁紮法並不適用,而電焊法對焊工個人的焊接技術和焊接裝置的要求較高。
可機械接頭法採用的大多是擠壓法和螺旋法,這兩種工藝都需要專門的介面加工工具,而且連線過程並不是想像那樣簡單。
在華夏國各種崗位和知識的大融合時代,木匠建議採用卯榫結構來進行鋼筋接頭的連線。
傳統的卯榫結構,在保證連線強度的情況下,可以快速地進行連線,而且表面看不出明顯的連線點。
只不過,鋼筋的加工並沒有木頭那樣輕鬆,所以,只能採用接頭相對簡單的楔釘榫。
而且,為了進一步增強鋼筋接頭的連線強度,木匠和鋼筋工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討。
他們用木棍作為試驗材料,根據鋼筋的特點,試驗了上百種不同的榫頭樣式。
最終,他們根據鋼筋材料的加工方式,確定了一種便於鋼材加工的榫頭樣式。
鋼筋接頭被加工成兩個可以契合的榫頭,外面再套一個套筒。
只不過,這個套筒裡並沒有絲口,而是透過楔釘對接頭和套筒進行鎖定。
由於在連線時並不需要旋轉,或者用專門的擠壓機械進行擠壓,所以連線固定的時間更短,效率更高。
更方便的是,只需要取出楔釘,就可以分開套筒和接頭的連線。
確定了最終的楔合連線方式後,他們又在平臺上釋出了一個任務,並付出了一定的華夏幣。
在任務平臺早已覆蓋華夏國所有勞動者的情況下,任務平臺會根據釋出任務時選擇的要求和分類,自動向具備相關技術能力的成員推送任務邀請資訊。
在這樣便捷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的支援下,華夏國的鐵匠與機械加工方面的頂尖技術人才,透過接受任務的方式直接、快速參與了進來,對如何設計製造一個簡單方便的鋼筋榫頭加工裝置進行研究。
這樣高效的人力社會資源配置方式,是現實世界裡的社會執行模式無法做到的。
至少,大量底層人士的想法,如果沒有強大的人脈關係的話,是得不到相關技術力量的支援的。
這也就導致很多的奇思妙想,最終卻沒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