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死是所有人最後的歸途,確實沒有辦法的時候,也只有坦然面對。
這幾年時間裡,華夏國死亡的群體,主要還是集中在城市單元最邊緣的敬老院裡。
由於三國這個連年混戰的特殊歷史時期,人死後,還是倡導薄葬,喪事從簡。
就連一些國家的統治階層,都一改先秦時代就定下來的繁瑣禮制。
一些君王甚至立下遺囑,墓穴不壘土堆,不栽樹木,不修祭祀的殿堂,不圈圍牆建園林,不修兩旁立著石人、石首的大路。
棺槨,厚度只要能保持到骨頭腐朽就行。
油漆,只要在合縫的地方上三遍就可以。
衣被,不穿金縷玉衣,只要能保持到肉身腐朽就可以。
器物,殉葬物品不要金銀銅鐵製品,用陶器就行了。
這種殯葬風俗的形成,是與當時社會的大環境離不開的。
勞動人口的減少和社會生產力的停滯甚至倒退,根本無法支撐起先秦時代那種奢靡的厚葬之風和繁文縟節。
但不管怎麼說,土葬的方式都會佔用大量的土地。
尤其是在人口居住極為集中的華夏城,如果不改變這種一人一冢的殯葬方式,可能多年以後,雲夢澤就會面臨被墳墓群包圍的困境。
但從魏民生所知道的歷史來看,由於那個世界被儒家思想統計了數千年,已經形成了一個很難扭轉的祭祀觀念。
可“入土為安”指的不僅僅是讓亡者安息,更是要讓生者安心。
在原始社會,如果有族人死去,只是將其遺體扔在野外。
後來,人們發現族人們的遺體會被野獸吃掉,即使用草蓆包裹,也會被野獸扒開。
再後來就進入棺槨時期,將遺體放入棺材中埋在地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受到自然環境的侵蝕。
而在三國時期,這個幾乎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提倡薄葬的封建時代,是最適合於對這種不環保的殯葬風俗進行改變的時代。
殯葬風俗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果透過華夏國用行政權力的方式來直接干預的話,也許可以順利地執行下去。
那些敬老院的人死亡後,無牽無掛的,倒也沒有什麼。
可那些擁有了一定資產的老人們,會不會在臨死前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這卻是國資部無法控制的。
一旦有人開了個頭,那可能就是互相攀比的開始。
“堵不如疏”,這是魏民生一直在華夏國管理部門中灌輸的觀念。
所以,對於殯葬制度的引導,最好還是透過大家辯論的方式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