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魏民生從來就不會被現實的框架束縛了自己的思維,兩個世界不同的社會環境和人力資源現狀,註定了會有不一樣的發展方向。
現實世界中,由於受制於土地的使用權,一般的企業是不能隨意更改土地使用性質的。
所以,只能透過製造那些便於移動和運輸的金屬高壓裝置,來滿足社會的需求。
而魏民生則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既然華夏城對於能量的大規模儲存方面有著現實的需求,而且大家也試驗出了更為理想的方法,在各種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大膽去做就是。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水網附近被挖出了一個個直徑、深度都達到五十米的圓柱形深坑。
為了防止周圍的土石塌方,魏民生選擇了層層澆築鋼筋混凝土隔圈的方式。
首先在準備開挖深坑的地方,挖出一道深一米、寬五十厘米的溝,然後在溝內編織鋼筋網。
鋼筋網的上面留出接頭,繼續向上延伸,形成一個直徑五十米的圓筒結構。
在不斷澆築混凝土隔圈的同時,周圍就使用塔吊和小型機械開始開挖隔圈中的土石。
當隔圈中的土石被挖空後,隔圈的保養期基本上也已經足夠了。
取掉隔圈底部支撐的土石後,圓筒結構的隔圈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以阻止周圍土石的垮塌對其中正在施工的人員和機械造成影響。
當深坑達到設計的深度之後,再把圓筒結構隔圈的底部和頂部用鋼筋混凝土封閉起來,並在適當的位置安裝好相應的管道和閥門開關,形成一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容器。
在容器的頂部,除了基本的管道和閥門之外,還設計了一個只能向內開啟的高壓密封門。
在容器內外沒有壓力差的情況下,揹著供氧裝置的維修人員可以很方便地進出。
為了提高混凝土容器的氣密性,魏民生的設計團隊在容器的內部刷上了一層柔性材料,這種柔性材料可以輕易地堵住混凝土結構中存在的那些細小的縫隙。
經過實驗,壓力容器的安全使用與其內外壓力差有很大的關係,為了提高容器記憶體儲氣體的壓力,在不改變容器本身結構強度的情況下,可以用提高容器外部壓力的方式來達到。
也就是在理想的情況下,華夏國修建的這個大型容器之中,還可以層層巢狀多個逐漸變小的容器。
最中心的那個容器容積雖然較小,但其中儲存氣體的壓力完全可以達到最外層容器中壓力的數倍,從而達到儲存更大能量的目的。
但是,那樣的做法雖然可以顯著提升能量儲存的密度,但其複雜的結構提高了修建的難度。
而且,巢狀的多個容器只要有一個出現問題,打破原有的壓力平衡,就可能產生連鎖反應,造成多個容器的損壞。
華夏國現在又不缺地盤,所以這種提升能量儲存密度的設計方案並沒有多高的價效比,還不如多修幾個相同的容器,然後用管道將它們連線起來划算。
這些埋在地下的大型壓力容器,即使出現問題也不會造成多大的破壞,其安全效能以及內部容量,與那些安放在開闊地帶的金屬壓力容器相比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