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華夏國這樣的對手,那些所謂的猛將,連拼命的資格都沒有,人家揮揮手就可以把你滅了。
大勢已去啊!
徐晃也知道,魏民生讓他去勸降當陽守將,一方面固然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死傷,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在逼他表態。
不去的話,當陽城必有一劫,面對死傷的百姓,是為不義。
去的話,就意味著背叛魏王,是為不忠。
忠義不能兩全,只能權衡利弊來作出選擇。
華夏國的崛起勢不可擋,吞掉三國只是時間先後上的問題。
這樣的結果根本不用懷疑,因為就憑先前他們展示出來的任何一種神技,都是凡人不可抗拒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的“忠”能夠改變魏國消亡的結局嗎?
顯然不能。
所以,自己忠不忠已經沒有了意義,還不如選擇義,至少,這樣做的話可以挽救許多無辜百姓的性命,避免那些守城士卒無謂的傷亡。
給魏王儲存一些實力,也算是另一種給魏王盡忠的方式吧。
打定了主意的徐晃,到當陽城去當魏民生的說客去了。
毫無疑問,有先前吊橋被莫名打壞的事實,再加上徐晃看到的和聽到的那些事情,沒有人能夠生起半點抵抗之心。
一萬多從洛陽過來的精銳之士,在城外都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對方在擁有飛天“神器”的情況下,再高大堅實的城牆也無法擋住華夏國前進的腳步。
那能夠在五、六百步之外進行精準打擊的武器,都已經不是他們能夠對抗的了。
徐晃只是舉了個例子,說如果那樣的“神器”落在自己手上,想要攻打當陽城的話,一人足以。
徐晃的原話是這樣的:“如果他們捨得花時間,一人下一城都不是什麼難事。
只需要放出話來,城牆上的人格殺無論。
在死掉幾個不信邪的人之後,絕對再也找不到願意守城的人。
因為那不是守城,那是送命。
在這種隨時都有可能突然死亡的環境下,要不了幾天,守城將士們就會崩潰,城池也會不攻自破。”
魏民生給出的優厚條件李嚴沒有說,只是告訴他們可以帶著願意離開的人馬輜重自由離開,華夏國的人暫時不會干預。
但願意留下來的卻不能阻止,魏民生已經明確了下來的底線不能突破,這是和平解決此事的基礎。
那些忠於魏王的將士,能走多少就走多少吧,自己也算盡力了。
而城內的百姓,就不要去折騰了,也許加入華夏國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隨著守城將士有序地離開,以及華夏國相關人員的進駐,當陽城在和平的氣氛中悄然完成了權力的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