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特殊條件下,可以輕易獲取大量廉價糧食並擁有極大破壞能力的魏民生,完全可以用糧食作為華夏國的武器,用貿易的手段征服長江下游兩岸的城池。
華夏國迫切地需要從這個世界中吸納更多的人力資源,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
秭歸城雖然在距離上最近,但由於隔了一個長江天險,而且周圍的人力資源早已經被華夏國抽空,所以在這個方向暫時已經沒有了發展的意義。
華夏國現在又不具備建設長江大橋的能力,全靠水上交通的話,秭歸城也無法適應大規模人口和物資的流動。
所以,目前的秭歸城存在的意義就是作為吳國、蜀國之間的隔離帶,避免戰爭讓這個本來就已經傷痕累累的世界繼續失血。
在相關的歷史記載中,三國時期的戰役動輒號稱百萬大軍,實際上是有非常大的水份的。
蜀國在極盛時期,將士也不過十萬左右,而總人口也只有不到百萬的規模。
而吳國極盛時期,將士不下三十萬人,總人口規模也只有兩百多萬至三百萬人之間。
魏國佔據了當時最富庶的中原地帶,極盛時期將士在六、七十萬的樣子,總人口規模也只有四百多萬。
三國的兵民比例已經是個相當高的比例了,基本上是七、八個老百姓就要養活一個士兵,這還不包括皇族、官員、國家機構、日常用度的開支等。
這樣高的兵民比意味著青壯年男子基本在民間消失,大部分都出現在部隊中去了。
雖然蜀國的總人口占比較少,但天府之國的名氣也不是蓋的,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CD平原的肥沃土地也足以保證百萬人口的休生養息。
在這樣的情況下,秭歸已經不再是華夏國發展的重點,但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只是用來暫時接納由蜀國投靠過來的流民、平民和一些商人是沒有問題的。
人力資源的極度缺乏,已經成為了阻礙華夏國發展步伐的最大問題,迫使魏民生將一些擴張計劃提前進行,所以,才有了魏民生儘快拿下江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