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華夏國存在的特殊性,註定了其在一定的時期內主要是物資輸出,在有了水上運輸平臺的幫助下,現實世界中用非常低廉的價格收購來的那些陳年糧食,除了用作養殖場的飼料外,被源源不斷地送到了夷陵的李家農莊。
滿載糧食的運輸平臺順江流而下,幾乎用不了多少的動力輸出,只需要在關鍵的地方偶爾改變一下方向,就可以到達夷陵李家農莊附近的簡易碼頭。
而這些平臺在返回秭歸碼頭時,最多承運一些在李家農莊託運到華夏山莊的個人生活物品以及少數不願意走陸路的平民。
在負荷不大的情況下,這些汽車發動機可以輕鬆地推動著水上平臺在江面中靈活地行動。
李家農莊的李嚴則利用這些糧食,用交換的方式逐漸蠶食掉李家農莊周圍他人的土地,把大片的荒地、灘塗和農莊連成一片,逐步擴大其影響範圍。
按照這個世界的物價水平,三百多公斤糧食就可以換來一畝中等水平的田地。
再加上華夏國的出現,優厚的工作待遇和輕鬆的生活環境,讓夷陵周圍的流民和佃農趨之若鶩。
甚至一些大家族中不得勢、受到排擠的那些旁支族人,也被華夏國吸引了過去。
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勞動力的缺乏,以及寒潮春旱的影響,夷陵郡今年的春耕幾乎已經沒有辦法開展,大量無法耕種的土地助推了華夏國的圈地運動。
一個運輸平臺送過來的糧食,就可以輕鬆地換來兩百畝的田地,再加上田地周圍不要錢的荒地和灘塗,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把李家農莊擴張成了一個佔地近兩萬畝的超級農莊。
但這個超級農莊現在擁有的水田也只有五千多畝,其它都是地勢較高的旱地,也滿足不了種植基地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由於吳國暫時沒有了來自於蜀國的威脅,而瞭解了華夏國武裝能力的陸遜,也知道再多的兵力也無法抗拒那種來自於空中的打擊。
所以,夷陵的守軍基本上已經撤回了江陵,只剩下了一些文官和少量維護城內秩序計程車卒。
一些賣掉了土地的地主隨著守軍的撤離離開了夷陵,但更多家族規模不大的作出了和錢家一樣的選擇,投靠了華夏國。
雖然只有直系親屬才能成為華夏國的正式成員,但這些家族的情況要比流民好得多,因為他們賣掉土地換來的華夏幣,足以購買那些一拖多的電腦培訓裝置。
這些家族在擁有了跨時代教育工具的支援下,為了提高家族在華夏國中的話語權,挑選了族中的適齡少年,如飢似渴地學習著華夏國的新知識。
但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華夏國面臨的困境的,因為華夏國治下所有人口的增長速度根本滿足不了各種產業的“專業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