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的時候,華夏山莊木材加工場的劉老木匠接到國資部的安排,全面放下了手中的活計,帶著一眾木匠和學徒來到了碼頭上,他們需要對這艘貨船進行全面的改裝。
國資部下達的第一個任務是把這艘散貨船的貨艙上面用木板鋪平,只在圖紙指定的位置留下一些有欄杆的方孔,方孔下面也沒有安排樓梯,鐵船的兩邊一共留出了二十多個這樣的方孔,也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
貨艙那巨大的凹坑內用粗大的木樁和結實的鋼樑縱向分成了三列,中間一列寬兩米,對著安放了兩組不同方向的傳送帶,一組向船首方向傳送,一組向船尾方向傳送。
傳送帶的寬度只有六十厘米,兩邊還分別留下了一條可供人行走的通道。
傳送帶的動力採用的是直流電機驅動,可以很方便地調整傳送速度,而且,另外增加的搖柄也可以在沒有電力供應的情況下轉為人力驅動。
另外兩列每列寬四米,與過道之間並不是完全隔開,而是用方木做成的活動欄杆,把方木從頂部放入木樁上固定的槽鋼內,可以根據方木的多少來增加和減少欄杆的高度。
這兩列空間每隔三米之間又有一個橫向的活動隔斷,隔斷和活動欄杆原理一樣,只不過這些隔斷兩邊的槽鋼要小一些,隔斷材料用的不是方木而是規格一致的木板。
這樣一來,過道兩邊的空間把隔斷擱滿後,就是一個個十二平方米的小房間,可以臨時住人,也可以在運送貨資時對物資分類存放。
這些隔斷還有一個目的是可以在萬一遇到劇烈撞擊時,減小那些散放物品亂飛對那些在貨艙內工作的人造成的意外傷害,而且小小的空間更容易穩住身形,防止嚴重的撞傷。
畢竟這個貨船是準備用來作戰的,免不了與這個世界的那些大型的木船發生碰撞。
由於貨艙是個標準的長方形,有了先進的電動工具和螺栓等現代連線元件,加上傳統卯榫結構安裝便捷的優勢,以及足夠的人力物力,只用了兩天時間,整個貨船就被打造成了一個巨大的水上平臺。
然後,自卸車又拉來了一張張一毫米厚的薄鋼板,鋼板邊上已經被預先鑽出了一些小小的孔洞。
雖然這鋼板很薄,只有一毫米厚,但這也是沒有辦法,華夏山莊目前的加工裝置還不具備在厚鋼板上開孔的能力,焊接技術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掌握得好的,直接用螺栓固定的方式更便於更換存在損壞的部件。
而且,鋪這層鋼板的目的也只是防止拋石機的石塊對木製甲板的直接傷害,在鋼板的作用下,受力面積會被擴大,從而降低受力點的壓強,只要不能直接把鋼板打穿,下面的甲板是不容易被砸壞的。
同時,這層鋼板也可以防止對方使用桐油等東西把木甲板燒燬,有備無患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鋼板的縫隙上使用了一種弧形的金屬走線板,既可以把那些螺栓帽隱藏起來,避免船上的人摔倒時這些突出對身體造成傷害,又可以用作線路的鋪設,還可以在船身劇烈晃動時給上面的人提供一個穩住身形的地方。
如果甲板上沒有這些弧形的金屬走線板,一個撞擊就可能造成鋼板上的人滑出十多米,隨便撞到任何東西都可能致命。
大家早已經被華夏山莊經常拿出來的這些奇怪東西弄得麻木了,反正自己想要把鋼鐵打造成這樣一張張厚薄一致的鋼板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更不用說鋼板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花紋,還是安心做事吧。
塔吊輕鬆地把一張張鋼板吊到船上指定的位置,那舉重若輕的姿態看起來真是有些賞心悅目。
一些人甚至寧願放棄今天干活掙華夏幣的機會,也要蹲在一邊看著那巨大的鐵船是如何披上鐵甲的。
直接用螺栓固定這些鋼板比焊接的方式快得多,雖然從牢固程度來說差得太遠,但這並不影響使用,畢竟魏民生還沒有想過在這上面起降戰鬥機。
木製甲板的中間留出了一排沒有安裝鋼板,而是用螺栓固定了一排專門訂做的五米長的集裝箱活動房,畢竟,一般的活動板房是承受不了撞擊時的劇烈震動的。
這些活動房都沒有窗戶,只有兩端有門,船上的人可以透過這些房屋快速地到達任何一邊的船舷。
活動房裡安放的幾乎都是固定的東西,在訂製時就已經安裝在裡面了,雙層的鋼架床上下都有螺栓固定,鐵製的檔案櫃也用螺栓固定在集裝箱的箱壁上,用來裝一些日常用的衣物等東西。
二十多個集裝箱活動房全部固定好之後,在貨船的甲板上形成了一個五米寬,五十米長的一個居住區域。
自卸車拉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長長的鋼管、鐵桿和那藍色的“鐵瓦”,一車車地從碼頭邊上的一個四合院里拉到了塔吊下面,也不知道這麼多的東西是什麼時候運到那個院子裡的。
貨船的甲板上搭起了一個一層樓高的棚子,藍色的“鐵瓦”上面還撐起了一層手指厚的木板,把整個平臺都蓋了起來。
如此一來,就算是烈日之下、風雨之中,也絲毫不能影響大家在甲板上面的各種活動,薄薄的木板也能夠擋住那些拋射時飄過來的飛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