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魏民生的改造之後,這個熱氣球,噢,應該叫熱氦氣球了,如果只乘坐一個人的話,只需要簡單地對熱氣球氣囊中的空氣加熱一下就可以升空了,節約了大量的燃料,加上額外的承載能力和氣囊形態的變化,燃料就有了更多的選擇。
由於熱氣球原來的噴火口是加大的,而且用鋁合金撐開後,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空間,也就不一定採用噴火焰的方式了。
完全可以在那吊籃上安裝一個火爐,吊籃上開一個進氣口,用管道與火爐的進氣口相連。
火爐的燃料選擇的是木炭,畢竟這乾燥的木炭本身較輕,而且在乾餾的過程中去除了木焦油,所以幾乎沒有什麼煙氣,燃燒過後的殘渣也少。
最重要的是,這木炭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隨便修個窯就可以燒製得出來,華夏山莊內的木材加工場剩餘的邊角餘料都可以用得上,省得魏民生為這燃料的事操心。
火爐排出的熱氣透過一個大管道送入熱氣球的氣囊口,作為熱空氣的來源。
為了減輕火爐的重量,這個火爐並沒有使用常用的隔熱材料,而是設計成了一大一小兩個爐筒,木炭在中間架空的小爐筒中燃燒,不與外面的大爐筒接觸。
這樣的話,這個外面的冷空氣透過進氣口進入火爐之後,透過中間的小爐筒產生的是高溫氣體,在上升過程中由於慣性的作用,幾乎集中在幾米高的加熱管道中間透過。
而兩個爐筒之間的空隙形成了另外一個環狀中溫進氣通道,這個通道內產生的熱氣雖然沒有中間小爐筒中產生的氣體溫度高,但卻具有必不可少的幾個作用。
一是形成隔熱層,避免火爐外筒溫度過高,防止在平臺上工作的人員燙傷。
二是避免熱量損失,雖然這個通道內的氣體溫度不是很高,只有不到一百度,但也遠遠高出外界氣體溫度,也可以產生向上的浮力,送入氣囊總比放掉好。
三是這圈中溫氣體和中間的高溫氣體同時送入氣囊,就像給高溫氣體加了一道隔熱層一樣,進一步減少了高溫氣體在進入氣囊管道中的熱量損失。
四是可以利用冷空氣給外筒降溫,進一步降低外筒的溫度。
經過特殊設計的火爐由於外筒溫度只有幾十度,所以也可以給在吊籃上的觀察人員提供一些熱量,畢竟這近百米高的空中風大,呆久了還是有些冷的。
冷空氣進氣管道上還設計了一道風門,可以方便地控制進氣量,間接影響火爐中木炭燃燒的大小,達到控制熱氦氣球上升下降的目的。
熱氦氣球雖然已經做好了,也達到了魏民生的設計目的,但這東西如果沒有繩子拉著的話,升上去容易,降下來容易,但要回到升起的地方就麻煩了。
到時候瞭望臺就變成了飄流臺,隨風逐流去了。
所以,魏民生利用農莊四角高臺上的掛鉤,用繩子來進行固定,防止這個熱氦氣球承載的瞭望臺亂飛。
這樣的話,四個高臺上繩子的長短也可以控制熱氦氣球的升空高度,遇到特殊情況,吊籃內的人無法控制氣球升降的時候,四個高臺同時用軲轆收繩子,也可以強制把氣球拉下來。
用四根繩子來固定熱氦氣球還有一個好處是,在發生戰爭的時候,李嚴還可以把這個瞭望臺變為一個空中火力平臺。
哪個高臺附近需要支援,只需要收緊那個平臺的繩子,就可以把這個瞭望臺拉到那個高臺附近,李嚴可以在那上百米的高空透過共享空間取出鵝卵石或裝著汽油的罐子,扔到入侵者的隊伍中。
近百米的高度,隨便扔點什麼都能夠砸死人,更不用說堅硬的鵝卵石或者瓦罐了,而且那裝著汽油的瓦罐除了能夠砸死人之外,飛濺的汽油一旦著火,那可真是粘著即傷,挨著即亡,那農莊外面只有一尺多深的水渠可沒有足夠藏身的空間,是滅不了身上這火的。
由於這熱氦氣球有了四根繩子,所以降落的地點最好是在農莊的正中,而且位置還不能太低,否則那幾根繩子就可能掛到農莊內的活動房上面。
所以,農莊的正中用了十六個活動房搭起了一個四層的平臺,每層活動房之間用螺栓進行了固定,平臺的高度達到了十多米,比一般城池的城樓都要高得多了。
平臺上面鋪了一層木板,作為熱氦氣球的升降平臺,這樣一來,四周的高臺和升降平臺都比農莊其它的建築都要高得多,那拉著吊籃的繩子就不會受到農莊內其他建築的影響了。
當魏民生在遠處看著自己親自設計製作的熱氦氣球升起來的時候,腦中一道靈光閃過:“我靠,這不就是飛碟嗎?如果用的是噴射火焰作為動力的話就更像了。”